每當我對病人的問題陷入膠著狀態或百思不解時,我都會去走路,不停地走路,走大學的校園、走綠園道、走社區的巷子或是騎腳踏車,努力踩上陡坡再滑下來。出門時,我都會對孩子說:「我去消耗一下卡路里。」確實有點幫助。在消耗卡路里時,我不可能看書也無法查資料,只需要使用到大腦皮質的運動神經區,其他部門都讓它們暫時打烊。正因為如此,腦內的分子活動減緩,有些還飛出體外,因為不需要龐大的邏輯思考,也不需緊急遞補。分子間活動的空間變大了,飄浮在我的電力磁場之外的游離電子或原子藉機填補空缺,和原有的分子一起作用,我的靈光一閃常常是這樣來的。
這些游離的原子為何只飄盪在我的周圍,而不飄盪在你的周圍,或其他人的周圍?那是因為我的場發射出去的波對同類的游離原子具有強大的引力。這裡所講的同類原子指的是對我具有意義而對他人則否的原子。也就是說──它是有選擇性地與我的場內的原子共振,因為頻率相同。正確地說是我的引力也同時吸引場外無限時空的與我頻率相同的原子,於是形成過去的原子或同時空的原子和我現在的原子一起共振的情形。
原子是有記憶的,生物的腦具有記憶的模式,表示它擁有會記憶的原子、分子,而這些原子、分子以量子論來解釋,是由數億個會記憶的粒子所組成的,原子是不會消失的。整個宇宙雖是個混沌的系統,但在無序中仍有其秩序,就是頻率相同的物件會產生共振。如此說來,我的思緒可能不完全是我的,也許還混雜著前人的以及與我同時間而不同空間的某些人的。
每當電光交會的事件出現後,我會先在腦中建構一套理論體系,接著查閱各類相關書籍,我想知道是否有什麼已經被證實的學說或理論可以解釋我的看法,或者是否有人也有類似的見的但尚未被證實。如果共識的人越多,就會引發討論的議題,然後付諸實驗。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解說就是在他提出的十一年之後,得到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Robert Millikan,1868-1953)的驗證。愛因斯坦所詮釋的每一論點都被證實無誤。愛因斯坦是基於這光電效應的理論而獲頒諾貝爾獎的,並不是由於他的相對論。
我曾經因為認為原子、分子擁有記憶而探討過宗教裡前世今生的問題,有些人會有前世印象,有些人到了一個地方,發現夢中曾經去過,有些人反覆做著相同的夢,數年後竟然遇到夢中的人,有些人與陌生的人初次謀面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如果你見過一個接著一個的光子衝擊底片逐漸顯影的過程,你會發現這些光子是隨機撞擊到底片上的。這個實驗有助於我們領會前世印象的訊息如何而來。電子會亂跑,在宇宙中,不會因時間或空間的改變而消失,由於它不斷地和其他電子撞擊,而產生不同的分子鍵,游離在不同的時空裡,偶然的機率,過去的電子和現在的電子相撞擊而結合,產生光的形式,而具有光敏感性的個體接受光子的衝擊逐漸在腦中顯影。也許前世記憶並不是當事人的,而是不同時空中的電子交會,因此記憶是片斷的、零星的。又因為自己的電子也參與共振,所以會有如同是自己的感受。
因為這層體認,我為一位切除脾臟的病人虛擬一個脾臟,解決了長達8年的肌肉僵硬問題,也治好了我的兒子長達4年的眼睛抽筋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