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8

【高階分子共振】消化系統通路障礙

  有一個病人來找我時說出下列一連串問題,他希望我立即為他處理。他說:「我眼睛痛、頭痛、頭脹,躺在床上時眼睛脹到無法入睡;我的脖子痛、肩膀痛,轉頭時更痛,胸口悶悶的,呼吸困難,舉手、放手時胸口的肋骨會痛,張開手臂、收回手臂也會痛;胃痛有灼熱感通到喉嚨,肚臍周圍熱熱、脹脹、刺刺的痛,右下腹會痛,左上腹也會痛,脇肋會痛,背後下背部兩旁會痛,右邊的臉頰會痛,下顎會痛,轉頭時覺得有一條筋會一直拉到前面的鎖骨、後腦勺,然後痛到頭頂;我的舌頭現在腫腫、脹脹、刺刺的,嘴巴很乾、很不舒服,不想說話;我會心悸,睡不好,突然站起身會覺得頭昏眼花;我的體重在下降中,吃不胖。我現在身體的右半側非常不舒服。」


  我能理解他的焦慮,我先將他不對稱的身體結構稍作調整,接著使用分子共振,共振結束後,他說:「我的舌頭恢復了,身上的疼痛好了許多,我覺得又可以看到天、看到地,做回我自己了。」


  事實上針對他的眾多問題,我不清楚中、西醫會將之定位為哪一種病名。我知道他看過許多醫師,也做了許多精密的檢查,還動了幾次手術,似乎都沒辦法解決他的問題。我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要訴求分子共振有多棒,我們絕不可高估任何一套療法,並且期待它能治療所有的疾病,我只是希望藉這個例子和大家一起探討發生在我們身上的諸多問題,有時只是一個系統的通路出了狀況,如果我們不能將整個人體當成一個緊密分工的個體,而是將它分別解剖對待的話,很難進入問題的核心。


  如果你能嘗試理解我的觀點,那麼當你或你的親人發生類似的問題時,你會知道如何使用分子共振或其他你所擅長的方法來啟動人體自我療癒的工程。


在我們進入共振消化系統通路正題之前,我們必須先清楚二件事: 

●第一,人如果要活著,就必須有能量;為了讓人能活著,身體必然會消耗能量。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地製造人體所需的能量,這種能量就是ATP。
 


●第二,提供能量的原料,例如:陽光、空氣、食物到達我們身體後,是如何轉變成養分分子而在體內活動?簡單的說,就是:養分是如何到達身體各部位的?製造養分的工廠如果管理不善,會不會影響ATP的品質和產量?


依據人體正常的養分製造程序:從口腔進入人體的食物,經過消化器官和消化腺的分解後,經由消化管道到達小腸時,會由小腸吸收大部分的養分,養分會經由小腸黏膜下的細小血管(微血管),然後微血管會聚集成名為「門脈」的粗大血管,運往肝臟。此外,脂肪會被分解,經由淋巴管進入血液中,再從心臟運往肝臟。這些被運往肝臟的營養,有些會被做為讓機體運轉的能量,有些會做為製造身體組織的原料而被儲存起來。


現在,我們回到正題,我先敘述共振的臟器及通路以及病人當時的反應。
 


1.    腎臟→解除下背痛。

2.    膽囊、總膽管→嘴巴乾、不舒服、舌頭腫脹開始緩解。

3.    胰臟、肝胰壺腹、肝胰括約肌、胰管→肚臍周圍疼痛緩解、口腔唾液開始分泌。

4.    肝臟、總肝管、肝韌帶→脖子僵硬疼痛緩解、比較好轉動,頭痛、頭脹明顯改善。

5.    十二指腸→從體內聽見「剝」的一聲,整個腹腔感覺舒暢許多,舌頭明顯消腫、好說話。

6.    迴腸末端→舌頭的刺痛感解除。

7.    腹腔的腸系血管→心悸、呼吸困難,眼睛痛獲改善。

8.    胸大肌、胸小肌、闊背肌→舉起和放下手臂時肋骨疼痛改善。

9.    頭顱骨右上額骨處、枕骨上下項線、眶上裂→脖子轉動、眼睛痛、下顎痛,明顯改善。

10.      橫膈膜→胃食道逆流所造成胃上通到喉嚨之間的燒灼感解除。




接下來,我們要探討關於消化系統通路的一些問題和病人所產生的症狀之間的關聯性。


(一) 唾液腺

1.唾液腺所分泌的唾液除了具有消化分解的功能外,還有潤滑的作用,如果唾液的分泌不足時,會使口腔變得乾燥,水有濕潤作用,但缺乏潤滑作用,需要常常說話的人,因為口腔缺乏潤滑的唾液,摩擦會增加,於是產生發炎症狀。

2.唾液所分泌的唾液中含有一種名為唾液澱粉酶的酵素,可以將碳水化合物消化、分解成極小的分子,糊精和麥芽糖。當唾液減少時,口腔內的食物不能被分解成胃所需要的模式,除了增加胃的做功,由胃傳輸給胰和膽的訊息就會有改變,如果胰和膽也發生功能障礙,那麼消化液的質和量也會改變。所以,我們不能期望食物在經過口腔、食道、胃、十二指腸的分解到達空腸、迴腸時能做有效的吸收。

3.雖然唾液的分泌是由副交感神經在控制,不過病人本身如果有機體上的缺損時,也會影響唾液的分泌。如:病人的上頷第二臼齒動過抽牙根神經的手術,目前還在發炎中,這裡接近耳下腺注入口腔的位置,而耳下腺是主要唾液腺中最大的,它所分泌的透明水樣液體內就富含我們剛才提到的消化性澱粉酶。若感染耳下腺炎時,會造成單側或雙側耳下腺腫大,偶而還會擴及到頷下腺,甚至胰臟、和性腺,病人有出現上述三者遭波及的不等症狀。

4.病人抱怨右側臉頰和下顎骨下方經常性腫脹疼痛,不排除耳下腺和頷下腺有發炎情形。在共振大腦解剖圖迷走神經和頷下腺、耳下腺後,改善水樣唾液分泌不足的症狀。因為同時伴有吞嚥困難情形,所以又共振舌下腺,增加黏液之潤滑度,和顏面神經、C2、和T1神經段,調節交感神經的功能。

5.通常,為了達到快速穩定病人的不舒適感,我會採取優先共振膽囊的方式,可以立即減輕口乾、口苦、刺激分泌唾液,減輕頭痛,眼睛痛、和脖子僵硬的症狀。因為病人健檢的報告LDL值偏高,這是我選擇先共振膽囊再共振唾液腺的原因。


(二) 膽囊


1.膽汁是肝細胞的分泌物,由肝小葉內的微膽管接收後,再匯集成膽管,而後形成大型的肝管,最後合併成一條總肝管。總肝管會和膽囊管相接,稱為總膽管,最後進入十二指腸。在進入十二指腸的出口處有肝胰括約肌控制排放,如括約肌關閉管道,膽汁則會逆流回膽囊,並加以儲存。

2.膽汁的作用是乳化脂質。病人因為擔心體重下降,有每餐吃到十分飽的情形,後來又因為腹腔經常發炎、腹脹,有時甚至怕痛而不吃、少吃。如果膽汁應該分泌卻因不吃、少吃,而停留在膽囊內的時間過長,內襯上皮組織細胞會將水分及一些鹽類分子再吸收而改變了膽汁的組成比例和成分,膽結石、膽囊發炎,就是因為膽汁濃縮過度,或肝細胞分泌過量膽固醇而造成。

3.當膽汁成分不能順利乳化脂質時,血液中的脂質含量會增高,細胞膜的通透性會變差,水分無法儲存,即使喝大量的水仍無法解決口乾、口燥、口苦的問題。共振膽囊,膽管會刺激肝細胞產生連鎖調整分子結構的反應。


(三)肝臟

1.當血液經由肝門靜脈進入肝竇狀隙,其中含有許多穿過消化道管壁進入血液中的微生物,但肝竇狀隙內襯上皮有大型的kupffer細胞會吞噬並移除血液內的細菌等微生物,被過濾後的血液流過靜脈竇後進入中央靜脈流出肝臟。因此,我們常說肝臟是血液的過濾器,如果肝臟功能不佳,血液的材質就差;同樣的,當血液的內含物混濁時,也會增加肝臟做工的耗損,使肝臟產生病變,而膽汁又是由肝細胞所分泌,膽汁的材質會受影響,消化液的材質不佳,直接影響食物的分解和營養的吸收。

2.病人的LDL值偏高,就是一個危機訊號,身形瘦、體重輕,LDL值卻偏高,透露二點線索:(1)飲食的種類有問題。(2)消化系統在某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有時也可能是整個通路出了狀況。這種情形就好像是A打電話給B,卻一直打不通,請障礙台來修哩,A的電話沒問題,B的電話也是正常的,結果是連接AB之間的線路出了問題。

3.膽汁是由肝細胞所製造,排往十二指腸。前面已說過,不過,膽汁並未含有消化酵素,但卻含有包括脂肪的消化吸收,以及脂溶性維他命(A.D.E.K)、胡蘿蔔素、鐵、鈣的吸收所不可或缺的膽汁酸。膽汁酸是肝臟以膽固醇所製造而成。基本上膽固醇是不溶於血液中的,必須與脂蛋白結合後才能運輸到身體各部分,用來製造重要激素和維生素,以維持身體之正常機能。

4.脂蛋白中LDL的工作是運輸膽固醇到細胞,用來穩固細胞膜的構造,血液中LDL濃度過高時,容易在動脈管壁上形成脂肪沉積,而這些沉積會引起發炎,導致動脈破裂,凝血因子會在動脈破裂處凝結成血塊,這些血塊也可能鬆脫,流進血液循環中,使流向身體某部位的血液受阻。

5. LDL除了有引發血栓的危險性,被體內活性氧給氧化的LDL,身體還會將其判定為有害雜質,這時負責消除異物和病原體的巨噬細胞就會聚集起來處理,如此一來,增加巨噬細胞的做工,使巨噬細胞無暇擔任體內巡邏隊的工作,身體免疫下降,而且一旦感染其他疾病,或身上原本就存在著發炎問題,會拖延非常久的時間。

6.病人過去的飲食習慣使LDL值偏高,血糖質不穩定,因為還有自律神經失調和慢性胃炎的問題,消化器官的運作本來就會比較差,加上病人的牙齒不好,長期進行矯正和手術,這段時間也正好將飲食改為比較難咀嚼的十穀米,和不易消化的燕麥粥。此外,未精製的穀類營養價值雖高,但是磷含量也高,除了可能對平時就容易泌尿系統發炎的病人造成影響外,其非水溶性纖維的含量高,容易被吸收,因此,相反的,要降低LDL值,水溶性纖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與膽鹽交互作用,膽鹽把消化的脂質經由小腸膜帶進血液中。稍後,膽鹽會再被肝臟吸收,然後又回到小腸。小腸中的水溶性纖維會與膽鹽結合,使膽鹽迅速被排出體外,這時肝臟得製造更多的膽鹽來回應,於是便從血液中去蒐集膽固醇,因為製造膽鹽必須利用膽固醇。許多人利用吃燕麥來降低LDL值,就是因為燕麥含有許多水溶性纖維的緣故。不過,水溶性纖維是某些會凝結的澱粉所構成,在小腸不容易被消化,而且這種方式,無異增加肝臟做工的耗損,這就像最近被批爆的問題:節能電器其實一點也不節能,道理是一樣的。這也就是說:病人做了兩件飲食方面的改變,原先認為是養身的飲食,反而讓身體處於發炎的狀態,而且是惡性循環。

7.前面有提到,ATP是生物間通用的能量貨幣,人體每天需要用掉大量的ATP,製造ATP不可或缺的物質是氧氣,因為它可以氧化碳水化合物、脂質、蛋白質而產生ATP。所以,如果氧氣供給不足,身體就會因為缺乏ATP而使得細胞內外的礦物質不平衡,引發組織器官的功能障礙和病變。人體的氧氣是靠血液輸送,當呼吸功能不佳時,ATP的製造就會短少,產生肌肉僵硬的現象,因此容易眼睛痛、突然起身時會覺得頭昏眼花、脖子僵硬、身體僵硬,負責呼吸的肌羣無法正常做工,影響呼吸量;工作、活動時要使用僵硬的身軀,就必須費更大的勁,消耗更多的ATP,造成ATP更不足的惡性循環。這時如果病人還連動三次不同部位的手術,那麼臟器組織的復原、肌肉組織的復原一定受到影響。這種情形下,最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共振肝臟。


(四)胰臟

1.胰臟除了有分泌胰島素的內分泌功能,還有外分泌功能,就是分泌胰液。它是人體非常重要的消化酵素之一,呈弱鹼性,除了可以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還可以中和十二指腸的PH值。有些人先天有纖維化變性的因子,它們的外分泌腺會分泌極黏稠的黏液而造成相關系統功能上的障礙。例如:胰管阻塞,阻止胰液進入十二指腸,造成營養失調;呼吸道內空氣流動的通道慢性阻塞,造成呼吸困難。

2.膽管和胰管的會合處是一個膨大的短管,稱肝胰壺腹,外有括約肌包覆,控制消化液的流量。如果此處阻塞,胰液無法順利進入十二指腸,但仍會持續分泌,發生胰管自體溶解的發炎情況。此時,膽汁也會回流膽囊,消化液的化合成分就會有偏差,食糜到達小腸後,除了增加小腸的做工,營養的吸收也會變得困難。


(五) 腸系:

1.迴腸是小腸的最末段,和大腸之間有回盲瓣,可以避免從迴腸推擠至結腸的食物纖維、細菌、未消化成分,以及剝離的消化管黏膜細胞等等物質回流小腸。如果回盲瓣的功能不完整,或病人在此區附近的腸系間有沾黏或有異物壓迫,就會影響回盲瓣和迴腸的功能。

2.小腸的PH值會從十二指腸開始,朝迴腸的方向逐漸升高。如果腸液、胰液、膽汁的化合作用無法正常,腸道內的消化和吸收一定受影響,如果病人曾因手術而造成腹腔經常性沾黏,腸子間的蠕動也一定受影響。


3.維他命的吸收是在小腸進行。水溶性的(B1.B2.B6.C等等)會經由擴散而被快速吸收。脂溶性(A.D.E.K等等)則是被包含在乳麋球內,隨著脂肪的吸收一起被吸收。而抗貧血的維他命B12,則是與胃腺的壁細胞所生成的Castle氏胃內因子結合,於迴腸被吸收。


4.前面提及,病人體重減輕、有姿勢性貧血症狀,而且視力易模糊,如果盆腔的沾黏問題不解決,即使補充大量B12的飲食或藥物,在此處也難被吸收。


5.腸系間的血液循環非常重要,腸系間有許多血管,負責輸送養分提供組織的修護和再生,也負責將消化管內釋出的營養成分帶回肝臟過濾,這些血管的循環如果受到影響,會使心臟做工量增加,這時會出現容易心悸、視力模糊的現象。


(六) 自律神經和胃的異常

1.過去在治療胃異常的觀念裡,認為胃部備有多種措施,例如:構成黏膜障壁的黏液、保護黏膜免於胃酸侵襲的局部賀爾蒙之前列腺素和膠原合成素,黏膜再生力,以及供應全體組織營養所需的血液循環等防禦因子,如果能和胃內的攻擊因子,如鹽酸和胃蛋白酶取得平衡,胃部便能保有正常的狀態。反之,當平衡被打破,胃就會產生各種令人不適的症狀,醫學上根據不同的症狀給予病名,採取的方向會考量到自律神經及賀爾蒙的關係,或幽門螺旋桿菌的除菌治療。

2.目前臨床發現,導致異常的重要原因有:牙齒方面的疾病、肝、胰、膽囊等胃部周圍內臟的炎症波及、過度疲勞、睡眠障礙、精神壓力、自律神經失調、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以及個人不當的飲食習慣和偏好。

3. 人體雖有其一致性,但生活的差異增加其複雜度,若是再將精神、肉體性的壓力加諸於人體,尤其是那些神經質,凡事又容易往壞處想的人,以及自我機能衰弱的人,很容易讓作為胃黏膜防禦功能基礎的分泌、血液、運動的「內環境穩定」出現破綻。因為我們的消化器官無法靠意志力來促進或抑制其消化活動。它是藉由自律神經中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相反作用來控制。因此,當自律神經的調解出問題時,胃部異常的問題會變得更複雜而多樣,所產生的外顯症狀也會更多樣。


(七)自律神經和排便

1.和自律神經的調節關聯性最大者是痙攣性的便秘,經常會與下痢交互產生,因為結腸痙攣,使腸道變得狹窄,妨礙糞便通過,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太久。有個問題要注意,病人的飲食高纖類太多,而且偏向非水溶性纖維,這種纖維能包覆身體不再需要的物質,同時還可以吸附毒素,如果,病人恰好結腸痙攣,使糞便停留在腸道,這無疑增加毒素在體內停留的時間。

2.臨床上我們發現伴隨便秘易產生的症狀包括:左下腹部疼痛、腹部有膨脹感、食慾不振、口臭、舌苔、打嗝、頭痛、倦怠、注意力散漫、頭昏眼花、焦躁、失眠、皮膚粗糙、面皰、痔瘡、血壓上升等。




如果你已耐心地閱讀完上述七項關於消化系統通路的問題,應該會有下面的疑問:是的,我瞭解了,但是分子共振要怎麼做?這已涉及到分子共振中最高階的程序問題了,而且已經是非常專業的領域,一般人可能無法正確地操作。不過,我還是可以提供大家一條捷徑。

我們人體的消化管由舌頭起經食道、胃、胰、十二指腸、空腸、迴腸、闌尾、盲腸、大腸、直腸、最後抵肛門,全長約9公尺長,肝和膽囊藉總膽管和十二指腸相連繫。分子共振有一個極大的優勢就是它可以將巨觀微觀化,將大圖縮小於方寸之間。否則解剖書裡的器官繪圖也不算小,每個器官和管路都共振完要花不少時間。

由藝軒圖書出版社出版的人體解剖學P.385的附圖,可以從起始點一路共振至結束,用槌尖,密度越高越好。P.384也可以使用,因為還有非常重要的肝和膽囊。

唾液腺方面要另外共振,可選用P.393的附圖,肝、胰、膽、十二指腸之間的通道,則建議使用P.404的圖12.26。

共振時是否選擇圖片越精細,效果就越好?其實不盡然。重點是共振的位置和程序是否正確,所謂正確,又不該陷入現今醫學的主流觀念的窠臼裡。Sobotta的解剖圖非常精細,是分子共振時常用的工具書,不過,對一般人而言,它非常昂貴,我的學生大多上網購買二手的,可節省一半以上的費用。不過,我在書中曾提及的一位喜好高爾夫球運動的患者,曾在一次打高爾夫球時,打到第七桿時喝下一杯冰的啤酒番茄汁後,就手腳嚴重抽筋,第八桿無法再打而放棄比賽。他來找我時,手腳還是酸痛的,我當時要他使用的解剖圖就在P.401,那是胰臟連接十二指腸的簡圖,我要他自己學會共振,先共振肝胰壺腹和肝胰括約肌,再從胰臟尾部往十二指腸的方向共振胰管,約5分鐘左右,疼痛完全解除。



另外,有一個小男孩眼睛往上看時會有藍色像光影的細絲漂浮下來,我也是使用眼球肌肉的簡圖共振,圖片就在P.297,他的問題是因為眼睛向上看時整體眼球肌肉不協調所引起,利用簡圖共振後藍色光影就消失了。

所以,只要有圖就可以,不過正確度很重要喲!

我們知道病人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改善大部分的症狀,當然,有許多狀況是因為病人採取多次侵入性檢查和手術後感染所引發,我們必須從其他部分共振來解決。不過單就自律神經而言,自律神經和器官之間的關係,就像十字路口的紅綠燈,如果交通號誌亂閃,十字路口立即癱瘓,它們是一種密切的循環關係,大腦皮質將來自人體各部位接收來的訊息統整後傳給下視丘,然後透過下視丘腦下垂體副腎系統和自律神經系統的作用再傳遞至末梢臟器,當末梢臟器接收錯誤訊息而運作失序後,病人會因緊張而更加誘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為了避免自律神經的錯誤訊息傳給末梢臟器,必須在其到達目標物之前攔截重整。交感神經是由脊髓的胸、腰段發出,副交感神經是由腦及薦段脊髓發出。因此,調節自律神經系統最好的共振方式是用頭顱骨,共振點是矢狀縫兩側和冠狀縫兩側及頂骨兩側的上顳線。另外Sobotta的第一冊P187.P188對自律神經失調所誘發的頭痛很有幫助,但是P188只有左側,可用電腦反轉的方式再補上另一側,具有相同的效度。(血管例外)。





本文作者:胡友寧
辰光理療中心負責人
中華形意結構推拿研究會教育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