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4

新奇有趣的分子轉錄共振體驗





你知道如何
藉由咖啡,茶,果汁,酒...等飲料來發現你生命中的嘛吉?
你知道如何利用分子轉錄共振法讓你成為團康活動的紅人嗎?

你知道如何運用分子轉錄共振法讓自己趨吉避嗎?
請呼朋引伴,穿上美麗服裝一同體驗新奇有趣的分子轉錄共振法

PS.   1.免著會服    2.對外開放,不限會員    3. 學會要準備材料,參加者請先報名





時間:2013/1/6 星期天下午2:00
地點:文化大學台中推廣教育部 - 台中市西屯區中港路二段12823(Rich 19 大樓)

線上報名 (參加活動者. 請先線上報名. 報名截止日12/30)

活動專線:0927-407-549 江小姐


2012/11/22

分子轉錄共振法 - 五十肩,肩周炎體驗活動

分子轉錄共振法
榮獲
第一屆世界華人傑出發明家獎
第四屆國家創新科技獎

五十肩,肩周炎體驗活動
時間:2012年12月2日(星期日)上午10時至11時
地點:楓林中醫三樓(台中市南屯區楓樹巷45號)
電話:04-24796919 24796923
本次體驗項目:經醫師診斷為五十肩,肩周炎,或手舉不起來,或舉起來會痛。

本次體驗目標:享受當天自己讓手舉起來的樂趣。

報名方式:委託楓林中醫診所櫃檯收費1000元
注意事項:
1. 因為是體驗活動,所以沒有上列症狀者請勿參加。
2. 體驗當日請帶毛巾,大小質料不拘。

2012/11/18

腰痛,機械性下背痛,不妨試試這樣做!

我已經登錄許多關於分子共振的文章,說明分子轉錄共振的原理,因此,不要再心存怎麼可能的疑惑,自己先動手操作才能幫助自己解決疼痛的問題。

先教大家腰痛的基礎操作法:

一. 上網下載有腰髂肌和腰方肌的圖片列印
二. 圖片上放一張投影片或透明片或透明書套
三. 準備一支小木槌,木槌面黏上可緩衝敲擊力的塑膠墊片
四. 對圖片吹一吹或用自己的手輕拍幾下
五. 開始用木槌敲打圖片上的腰髂肌和腰方肌
六. 三分鐘後自己動一動腰,感覺一下。


注意:

一. 沒木槌也可用毛巾,注意方向,一個方向,不要來回,如果三分鐘後沒感覺,用手輕拍圖片數下,再擦拭。
二. 如果要幫忙別人,吹氣和拍圖片的動作都是你要幫的人自己做。而且你不要碰到圖片的主要操作區。
三. 每天操作 10~30分。
四. 如果要強化,可加入巨型海藻和海豚圖片。
五. 最好有木槌,分子活動緩慢時,敲擊法較佳。
六. 可以直接拍攝患處相片共振,先看解剖圖找到腰髂肌和腰方肌,然後再拍攝患處相片,才不會拍錯。


如果不清楚,可先閱讀不可思議分子共振健康法一書,會更 容易入門。

分子共振時的工具應用 - 木槌敲擊法

操作分子共振法時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木槌。木槌較輕,操作者的手不會吃力;當然,如果操作不正確,手是很容易酸的。

木槌有兩端,一端平面,一端尖凸,各有不同的作用。在平坦面,我們會貼上膠狀墊片,那是為了緩衝敲擊的反作用力,也是為了保護分子載體不要被損壞。共振時以單一節拍為主,敲擊的力道會視不同部位和不同目的而異。例如:調整大區塊結構體時,力道會增大,小區塊骨骼和肌肉、經絡圖譜、解剖圖譜、生物圖片時力道較小;眼睛、腦神經和顱內,不但力道更小、更輕、頻率也會變得慢些。總體而言,只要保持不疾不徐穩定的速度就可以了。
木槌的尖端是用來敲擊骨和骨的接合點,包括顱內的裂縫、孔洞,簡單的說,只要是平面槌無法到達的部位,都可以使用尖凸的一端。
通常操作分子共振時,操作者會用木槌不停地敲擊模具,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分子的活動活躍起來,規律的敲擊會在模具上形成一個新電場,被轉錄來的分子會重新排列組合,這有點像是分散在各個角落各做各事的士兵們,一聽到操場中央的班長喊出「集合」的口令時,會立即跑步成排列隊形,再以小跑步修正自己的位置調整隊形。在修正時是集體一起行動,而不是單一行動。

在新電場裡重新排列後的分子結構會隨著連續敲擊模具時所產生的振動波不斷地傳回病患身上,重新參與本體的分子活動,因為被傳回的分子和先前的分子是不同的,所以會刺激本體產生新的修正反應。

分子共振還有一個專長,就是「催化作用」,它可以加速本體分子的分解以便和新分子結合。
分子共振治療法中的木槌敲擊法和劃骨法同時肩具一項重大的任務,那就是連續不斷地提供分子共振時所需的電力。非常遺憾地,分子共振雖運用了古典物理學理論和新科學的概念,但是它的發電方式還處於工業革命初期人力發電的階段,我的腦海裡還可以浮現幾個工人穿著沾滿煤灰的工作服,一鏟一鏟地將煤炭丟進爐竈裡,將滾水煮開產生蒸氣去推動機器運轉的影像。我非常希望在電力科學方面有專攻的研究人員看到這本書,協助分子共振擺脫人力發電的古老模式。

為什麼透過連續敲擊模具的方式就可以形成新的電場?讓我們先瞭解電是怎麼產生的?無線電遙控玩具車、電風扇、烘乾機等都是使用電動馬達。電動馬達是透過供電而旋轉的,但轉動電動馬達又會產生電。其實發電機和電動馬達的原理差不多,在預先繞好的線圈內不斷的插入和拔出磁鐵,或是在磁場裡旋轉線圈,線圈內就會產生電流,水力發電靠水的位能產生的動力旋轉線圈,火力發電靠蒸氣的熱能旋轉線圈,發電廠利用在磁場裡旋轉線圈產生電流的原理來發電。這個發電的原理是英國物理化學家麥克爾法拉第在1831年發現的。當供應電流給線圈時,線圈就會變成電磁鐵;相反的,把磁鐵靠近線圈,線圈就會有電流產生。可是要讓電流持續,只靠近是不夠的,必須不斷地插入與拔出磁鐵才行。

分子共振時木槌與模具之間會反覆產生位差,位差轉變時會使空氣中的原子加速衝撞,連續位差會產生一連串撞擊,於是形成一個電力場,同理,要讓這個電力場持續供應電源,就必須不停地敲擊。



※更精彩的內容請看:不可思議-分子共振健康法

分子共振健康法中分子轉錄的模式

要將人體的分子轉錄到骨架模型上,必須要有橋梁,類似連接線,那麼人體分子轉錄的連接線是什麼?

啟動轉錄的開關是什麼?

你知道錄音機為何可以錄音?

錄影機如何錄下影像?

電話如何傳輸聲音?

電腦網路如何讓世界大到沒有距離?


其實就像分析人體解剖學一樣,由組織到單一器官,再細分到最後,發現還是原子、分子在主導一切。科學技術將化學語言電訊化、數位化後,再轉錄至儲存媒介裡,而不論是透過聲波傳導、空氣傳導、光的折射反射……等,最基礎的起點都是源於數以千萬次無限不可數的原子撞擊活動。

你或許又要問:「你說的這些道理我都懂,但是沒有電源也沒有連接線,人類的分子要如何轉錄至人體模具上呢?」

是的,人體分子轉錄和儀器設備轉錄最大的差異性就是人體分子在轉錄時不需使用任何可攜帶或不可攜帶式的電源,當然也沒有充電的必要。那麼,究竟是透過什麼方式轉錄呢?

基本上分子共振就是一種隔空操作的手法,因此在模具和人體之間是不會有連接線的。轉錄的模式是透過看不見卻存在著的原子活動,常用的有下列五種:


1.聲波
2.病人活動時體表發出的電訊
3.病人接觸模具,透過輕拍或吹氣
4.由操作者心電控制
5.由操作者引流。


(1)聲波轉錄

大家都知道音樂史上享譽盛名的鋼琴家貝多芬,在他耳聾後完成傳世鉅作〈生命交響曲〉,但是你知道他在耳聾後是如何用一根棒子來聽鋼琴演奏嗎?

他打開鋼琴上蓋,把棒子的一端觸在鋼琴上,另一端咬在牙齒中間。琴鍵發聲時的震動傳到棒上,再由齒骨傳到內耳,這種傳導方式叫做「骨導」。

有一些聾者,雖耳膜已破損,但內部聽覺器官還完好,也能隨音樂節拍跳舞,就是因為音樂的振動經過地板和他的骨骼傳到聽覺器官的緣故。

在人類的社會裡,當聲波發出時,被有生命的受體接收並做出反應,才具有特殊意義,因此忽略了聲波可到達的範圍之內,所有物件皆會被包覆在聲波的原子網裡,因此在治療時,操作者只需透過和患者聊天的方式,就能源源不絕地採集患者身上的分子。


更多精彩的內容請看:不可思議-分子共振健康法



分子共振健康法 - 弟弟將哥哥打傷了怎麼辦?

小孩子通常不會注意到 7歲的拳頭和13歲的拳頭是非常不一樣的。
於是在開玩笑和惡作劇的情形下,意外就發生了。
弟弟從哥哥的肩夾骨上方使勁力氣用拳頭重擊,哥哥起先感到一陣劇痛貫入身體深層,然後整個肩膀開始瀰漫性酸痛,坐或站都不行,最後連舉起手的力量也沒有了。
我對弟弟說:如果你不想一輩子養你哥哥,今天之內必須將哥哥的手醫好,過了今天就很難醫了。
弟弟自知鑄成大錯非常緊張,不過,終於在媽媽和哥哥的協助下完成一件對13歲孩子而言不可能的任務,而且只花了一個小時。
對於一個完全沒有學過手療技術的孩子而言,是甚麼方法讓他在那麼短的時間裡完成任務?

答案是:分子共振健康法。

原子的前世今生

每當我對病人的問題陷入膠著狀態或百思不解時,我都會去走路,不停地走路,走大學的校園、走綠園道、走社區的巷子或是騎腳踏車,努力踩上陡坡再滑下來。出門時,我都會對孩子說:「我去消耗一下卡路里。」確實有點幫助。在消耗卡路里時,我不可能看書也無法查資料,只需要使用到大腦皮質的運動神經區,其他部門都讓它們暫時打烊。正因為如此,腦內的分子活動減緩,有些還飛出體外,因為不需要龐大的邏輯思考,也不需緊急遞補。分子間活動的空間變大了,飄浮在我的電力磁場之外的游離電子或原子藉機填補空缺,和原有的分子一起作用,我的靈光一閃常常是這樣來的。

  這些游離的原子為何只飄盪在我的周圍,而不飄盪在你的周圍,或其他人的周圍?那是因為我的場發射出去的波對同類的游離原子具有強大的引力。這裡所講的同類原子指的是對我具有意義而對他人則否的原子。也就是說──它是有選擇性地與我的場內的原子共振,因為頻率相同。正確地說是我的引力也同時吸引場外無限時空的與我頻率相同的原子,於是形成過去的原子或同時空的原子和我現在的原子一起共振的情形。

  原子是有記憶的,生物的腦具有記憶的模式,表示它擁有會記憶的原子、分子,而這些原子、分子以量子論來解釋,是由數億個會記憶的粒子所組成的,原子是不會消失的。整個宇宙雖是個混沌的系統,但在無序中仍有其秩序,就是頻率相同的物件會產生共振。如此說來,我的思緒可能不完全是我的,也許還混雜著前人的以及與我同時間而不同空間的某些人的。

  每當電光交會的事件出現後,我會先在腦中建構一套理論體系,接著查閱各類相關書籍,我想知道是否有什麼已經被證實的學說或理論可以解釋我的看法,或者是否有人也有類似的見的但尚未被證實。如果共識的人越多,就會引發討論的議題,然後付諸實驗。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解說就是在他提出的十一年之後,得到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Robert Millikan,1868-1953)的驗證。愛因斯坦所詮釋的每一論點都被證實無誤。愛因斯坦是基於這光電效應的理論而獲頒諾貝爾獎的,並不是由於他的相對論。

  我曾經因為認為原子、分子擁有記憶而探討過宗教裡前世今生的問題,有些人會有前世印象,有些人到了一個地方,發現夢中曾經去過,有些人反覆做著相同的夢,數年後竟然遇到夢中的人,有些人與陌生的人初次謀面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如果你見過一個接著一個的光子衝擊底片逐漸顯影的過程,你會發現這些光子是隨機撞擊到底片上的。這個實驗有助於我們領會前世印象的訊息如何而來。電子會亂跑,在宇宙中,不會因時間或空間的改變而消失,由於它不斷地和其他電子撞擊,而產生不同的分子鍵,游離在不同的時空裡,偶然的機率,過去的電子和現在的電子相撞擊而結合,產生光的形式,而具有光敏感性的個體接受光子的衝擊逐漸在腦中顯影。也許前世記憶並不是當事人的,而是不同時空中的電子交會,因此記憶是片斷的、零星的。又因為自己的電子也參與共振,所以會有如同是自己的感受。

  因為這層體認,我為一位切除脾臟的病人虛擬一個脾臟,解決了長達8年的肌肉僵硬問題,也治好了我的兒子長達4年的眼睛抽筋症狀。

以形意結構的觀點談「媽媽手」和「腕隧道症候群」的調整方法

因為引發疼痛的病原點不同,所以解決手臂和手腕疼痛及功能障礙是一項挑戰。頸部神經被擠壓,胸廓出口症候群,胸小肌和喙突、斜角肌和胸肋骨之間的肌肉緊縮,手臂和手腕本身的直接性傷害,肩部旋轉套、手臂和手腕之間、骨盆和髖關節之間的結構錯置所造成的肌肉群張力失衡,都和手臂和手腕的疼痛有關。因此,評估手臂和手腕疼痛及功能障礙,要考慮上述原因。

臨床常見的手腕疼痛,腕管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和狹窄性腱鞘炎(俗稱媽媽手)在病理檢查時有不同的判斷方式(如圖)。腕隧道在掌面,這個隧道叫腕管,位於掌長肌之下,由四個可以觸摸得到的骨骼隆突所界定,靠近手腕近端的是豌豆骨,舟骨結節,靠近手腕遠端的是鉤骨鉤突和斜方骨結節,在腕管內有正中神經和屈指肌肌腱通過。通常屈肌肌腱腫脹和腕管狹窄,都可能壓迫正中神經,造成正中神經支配的區域,如:掌面之拇指、食指、中指,擴及無名指,發生刺痛感、麻木、無力等症狀,如果延誤治療,疼痛會擴及手臂和肩背,也可能造成手掌魚際肌肉萎縮,無法完全恢復功能的情形。

導致正中神經被壓迫的主要原因是:肌腱腫脹、腕管狹窄。而前兩者可能肇因於:月狀骨脫位、橈骨遠端骨折引起腫脹、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導致之滑膜炎、腕部之直接性傷害發炎。還有另一種情形是因為手術後固定角度不佳,和長期固定導致軟組織纖維化,造成管道狹窄。

至於引起媽媽手疼痛的腕道,則位於腕背面。腕背的管道一共有6條,有伸肌肌腱通過而到手部,其中在第I管道內通過的是外展拇長肌和伸拇短肌之肌腱。這兩條肌肉的工作是負責拇指的外展和伸直,由橈神經、C7支配。

當管道內之滑膜發炎而致管道開口變窄,使得這兩條肌腱移動時會發生疼痛;肌腱長時間多次往來於狹窄的腕道,摩擦增加,肌腱也會發炎,症狀就會加重,肌肉因過度使用,瞬間出力不當,也可能造成肌腱痙攣縮短變粗,反覆摩擦腕道致使滑膜發炎。

腕管症候群和狹窄性腱鞘炎也可能同時併發,處理的方法有一些不同。


一、檢查方法:(如圖)

(一)腕管症候群之檢查
請患者掌曲腕部,兩手背對背彎曲至最大角度,並維持此姿勢約一分鐘,如果發生手指刺痛感,則極可能得到腕管症候群。這種檢查方式稱為Phalen Test
(二)媽媽手之檢查

1. 指導病人握拳

2. 將拇指藏於其他四指內

3. 檢查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另一手將其腕部偏向其尺側。

如果患者做此動作時,在第I管道部位感到尖銳之疼痛,則表示極可能發生狹窄性腱鞘炎,這種檢查方式稱為Finkelstein Test。檢查時也可以請患者自己將腕部偏向尺側施力,因為患者自己清楚疼痛程度,會拿捏尺側彎曲的角度,較不會造成檢查時患者的緊張和不適。

二、形意結構的觀點和應用手法

以案例說明:

有一老婦人被診斷為「媽媽手」,經過9個月的復健治療未改善,已有兩位醫師建議其接受手術治療。

老婦人主訴:

1. 大拇指基部靠近手腕處出力時或活動時疼痛。

2. 手掌無法撐床,撐床感到大拇指基部和手腕轉折處劇痛,夜間睡覺會痛到醒來,清晨起床更痛。

3. 手腕無力。

4. 大拇指獨立外展動作因疼痛而不敢動。

5. 長期肩頸酸痛、膏肓痛。

6. 做家事時手指觸碰到東西會有觸電和疼痛感覺。

個案例因為不是初發作,而是治療數月未見好轉,建議暫時拋開病人告

知是何病名的迷思,先檢查病患身體結構是否失衡。原因是:

1. 是否因失衡在先,使得病患出現錯誤的工作姿勢,造成工作肌加速勞損。

2. 發病後因結構失衡,影響矯正復原的時間。

3. 病患是綜合症狀,非單一病因。

經初步問診及人體結構檢查後得到的訊息是:

老婦人有兩次跌落事故,一次從樓梯上像溜滑梯一樣跌坐在地,痛到無法起身,一次從椅子上跌坐。雖然是十幾年前發生的事,不過,此訊息透露老婦人的腰椎、薦椎、頸椎,尤其是尾骨必須注意,其骨盆右高左低,長期頸肩酸痛和膏肓痛,推測是導致媽媽手的主因。

依形意結構的理論,「凡是疼痛點就是高壓區,高壓區不是第一操作區,必須先從關聯區釋壓。」


建議大家依照下列程序操作:

(一) 調整骨盆高低位,採形姿自救法中的「跨膝調髂」(右腳)和「自由落體」(左腳)兩個動作,各做20次。(老婦人做過這兩個動作後,疼痛明顯減輕)

(二) 留意下述肌群:旋前圓肌、旋後圓肌,肱撓肌、後上鋸肌、後下鋸肌、大小圓肌、大小菱形肌、胸大肌、胸小肌、擴背肌、肩胛下肌、肱二頭肌長頭。

其中後上鋸肌、大小菱形肌和肱撓肌直接以劃肌手法操作。其他肌群以「扶腕拍肘」的方法,做出彈性。這個動作還可以同時放鬆薦椎神經(S2)所支配的下肢肌群,因為是對側作用,所以兩邊都要操作,能輔助調整骨盆高低位,以及增加手腕和肩部旋轉套的活動度。

(三) 肩關節開骨:減少神經路徑的壓迫,釋放關節腔內的壓力,增加旋轉套肌群的彈性,也是為了下一個程序「調頸椎」做先驅調整。

對於首次接觸或是不熟悉的病患,肩關節開骨容易與否,可檢測出此病患的頸椎在調整時的難易度和危險度。如果肩關節開骨有阻礙,必須再次檢查前兩個程序,不可貿然直接調頸椎。

(四) 調頸椎:先以「金雞食米」放鬆,再視病患狀況使用「引頸前瞻」或「地鼠撥土」手法調整錯置的椎體,如果病患是仰躺姿,可直接操作「地鼠撥土」這個手法對紓緩膏肓痛也有幫助。

(五) 調整頭顱骨冠狀縫區:

調整頭顱骨冠狀縫區:必須先以病患同身寸找到頸點、腰點和手腕點。先調左側再調右側,如果兩側的上顳線上騎嚴重,就必須先將上顳線做初步調整,再調整冠狀縫感覺區。


老婦人在經過上述調整後,肩頸緊痛和膏肓痛已舒緩,除了可以反覆操作手腕旋前、旋後和撐床的動作,拇指也能作外展的動作。最後,可以用網繃在手腕和姆指基部做簡易包紮,病患可以正常活動,但不建議立即增加勞動量。

病患返家後必須持續操作調整骨盆高低位的動作,老人家一天50次至80次,可分三次至四次操作,如晨起、午睡、晚睡前。因為人體肌癖一旦形成,須一段時間才能調整回來。


分子共振操作方法:

家屬也可以操作「分子共振法」協助患處的修復。不過,這個案例如果單純共振痛點效果較不理想,必須注意上述提及之肌群和結構點。(家屬曾告訴我,依據「哪裡痛就敲哪裡」的方式共振母親的痛點,似乎沒什麼效果,那是因為造成老婦人的腱鞘滑膜發炎的原因一直沒處理好,如果肌腱沒有腫脹,共振滑膜還是可以慢慢消炎的。因此,造成肌群縮短、沾黏的原因一定要先解決,所以,在此如果要用分子共振法,就必須採用結構點。)

整個操作過程,除了最後的簡易包紮,完全沒觸及手腕患處。
 

上述提及之手法,是結構療法中的專用手法,不過,大家仍可依自己研習過的各式療法參考上述建議處理。
 

老婦人做了一個星期的「跨膝調髂」和「自由落體」,骨盆高低差縮小,接著以調整骨盆平移旋轉的動作讓骨盆的角度更穩定。檢查骨盆是否有旋轉?往哪一個角度旋轉?可以將雙手搭在患者髂骨上緣腰際的肌群上,請患者做原地踏步的動作,哪一處肌肉僵硬?哪一處較用力?都可在患者踏步時以手的觸感診斷,老婦人是左腳踩地後右骨盆會逆時鐘方向旋轉(以立點為軸心,背為12,面為6),因此,仰躺時必須從左骨盆調整。這種調整方法雖簡單,卻可以增加手腕撐床時的力量,並且改善手指碰觸到物體時會有觸電的疼痛感覺。因此,改善骨盆旋轉的動作,患者必須天天做,一天至少要做10-20次。
 

另外,老婦人的手腕關節空間狹窄,肌腱和神經被擠壓,是因為過去復健時被固定太長的時間所造成的後遺症,這個問題在下一節手術後遺症一併討論。
 

如果要打開空間,除了使用開骨法外,患者也可以自己打開。操作的方法是:

患者仰躺,雙腳同時背曲,放鬆,蹠曲,放鬆,反覆三次,接著雙手和雙腳必須同時,雙手平舉身體兩側,背曲,放鬆,掌曲,放鬆。
 

老婦人在做過這個動作後,不但更能出力,腕關結骨骼相碰觸的感覺也消失了。

這個動作最好要做兩星期,每天10-20次,可在早起後和晚睡前,肌肉張力重新調節後,手腕手指就更靈活了。
 

有些病患在用手腕用力撐床時會在肱尺關節下方,出現定點疼痛,如果會分子共振,只要直接共振肱二頭肌的長頭,附著在盂上結節的部位即可解除。

 
 

手腕骨折固定手術後遺症

這個案例和腕管症候群有關,前文提及手術後因固定角度不佳,結構錯置,使管道狹窄,夾住穿行其內之肌腱,而限制了手指的屈曲動作。

老先生因為跌倒,用手撐地,造成左手腕舟狀骨和橈骨遠端骨折。手術固定後經過5個月,5指仍無法握拳,尤其是中指,而手腕因為活動時會疼痛,無法使力,所以一直戴著護腕,只有在晚上睡覺和洗澡時才會取下。
 

在此要再次提醒兩點:

1. 如果手術後復健時間拉長,而且發現有手術後遺症時,建議檢查患者的身體結構是否出現失衡的臨界現象。

2. 護腕在手術後初期2個月間可以戴著,正常情形下,60天足夠骨骼癒合,如果還有疼痛和功能障礙等症狀,應該再次檢查腕骨是否於手術固定期間錯置,橈尺關節、腕關節的相對位置是否在允許範圍內。因為,骨體骨折後,如果再加上結構錯置,易引起周邊組織發炎,身體在修復組織後所代謝的殘餘物質,會因為護腕的束縛而不易被清除,時間一長,易導致軟組織纖維化和沾黏現象,要再次使患處的結構歸位就比較困難了。
 

經診斷後,老先生的骨盆是右側高位,為了証明結構失衡會影響組織修復,我做了三個實驗讓老先生體驗。
 

這個實驗是採取坐姿

第一個:將護腕拿掉,握拳。

第二個:將左腳翹過右膝,握拳。

第三個:將左腳大腿平開,左腳踝架在右膝上,握拳。

結果,第一、二個實驗,老先生反覆幾次都無法緊握拳頭,可是第三個實驗,老先生不但立即握緊拳頭,連最嚴重的中指也一齊握緊了。
 

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就能恢復手部的功能,檢視調整人體結構的重要性可知。老先生的右側雖是高位,但右腳並不算長,可是左腳短了些,因此,建議直接增加左腳的長度。
 

此外,從老先生當天拍的X光片明顯看出:

1. 斜方骨、舟狀骨和橈骨出現錯置,因此,拿掉護腕,改以簡易彈繃二層固定。

2. 頸椎第567椎退化,神經孔狹窄,腰椎第5椎壓迫性變窄,第1234椎有骨刺,雖不是主要致病因,但說明腰椎不穩定容易採取代償姿勢,增加骨盆調整的難度。建議每天操作「跨膝調髂」(右腳30~50),「自由落體」(左腳70~100)、滾球一式(30~60)。老人家操作形姿自救法皆以少量多餐為原則,循序漸進,只能做5下也沒關係,有做就一定有好處。
 

如果要用分子共振療法,可直接以病患的X光片做為載體,病患或家屬操作即可,前提是病患必須清楚X光片中記錄了哪些不正常的訊息,並且學會如何操作。這點不用擔心,請教能詳細為你解說X光片的專業人員,然後每天共振,次數不拘,每次10-30分鐘。如果知道結構點,而且剛好片子上也出現就更理想了。


本文作者:胡友寧
辰光理療中心負責人
中華形意結構推拿研究會教育執行長


生物優質性轉錄和仿生科技的關聯性─變色龍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療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仿生科技是一門「師法自然」的應用科學,人類藉著對自然界生物和現象的療解,觀察生物適應環境的有效方法,以及探索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種現象對生物的影響,研究其原理,並且將之應用在儀器、設備的研發,對增進人類生活品質,提高工作效率發揮莫大助益。

舉例來說,既古老又具代表性的仿生工具─飛機,萊特兄弟看見鳥的飛翔,依照其原理發明了最早能飛的飛機,科學家觀察蝙蝠的飛行與聲波使用,改進了雷達系統,英國的船隻在船尾加裝類鰭裝置,降低船隻轉彎時的距離,減少轉彎時間,由海豚的回音定位,改良聲納技術以防止干擾,仿鯊魚皮設計的泳裝,增快在水中的速度,觀察蓮葉構造,發展出奈米馬桶和不沾污的牆壁塗料,觀察野外會沾上衣服的芒刺,而製造出魔鬼沾,現在還想模仿超強韌的蜘蛛絲,製造高強度的繩索與醫用縫線,除此,還想將之能吸收外力截斷外力而不易損壞的特性運用在改良建築結構。

運用仿生科技所製造出來的工具設備的確既迷人又實用,近年來生醫科學更廣泛將之運用在研究各種疾病之防治和再生醫學的領域裡。例如:研究人工視網膜晶片、人工耳,甚至在人腦中植入晶片治療癲癇,阿茲海默氏症等疾病,未來還希望能成功在人體血管內放入極微小的偵測器,去檢測體內異常病變,期能達到自我診斷,甚至自我治療的功能。

仿生科技實在是令人神往的新領域。如果說生物優質性轉錄有仿生科技的影子,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不過,仿生科技的成品我們看得到、觸摸得到,而生物優質性轉錄卻必須靠感覺靠體驗,它實際上是運用了仿生科技的精神。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二者一直是造成失明的主要原因,此二類患者如果曾經視網膜剝離,做過多次雷射手術,或雷射補強點過多,大多數會有視野缺損和視野內部分區塊產生顏色解析度模糊或只剩下單一色系的症狀。會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網膜剝離後,色素上皮細胞死亡,光受體無法從上皮細胞獲得營養而逐漸喪失感光的能力。

在色素性視網膜炎發生的過程中,從網膜上可見到紅黑色斑點(色素沉積)。這是因為該處的光受體細胞,色素上皮細胞死亡,而無法接收光線,情況嚴重時,連黃斑部的光受體細胞也會死亡,最終失明。


■視網膜上分布色素上皮細胞

光受體(又稱視覺細胞)像釘子般插入色素上皮細胞

1.   視椎細胞
(1)藍視椎,佔5~10%,只分布在小窩之外。
(2)綠視椎,佔45%
(3)紅視椎,佔45%         網膜最中心(小窩)密度最高

2.   視桿細胞
有光線的環境看清物體由視椎細胞調控,暗黑狀態下看清物體由視桿細胞調控。


三種視椎細胞所接受的光波長度並不相同,根據進入眼中之光波長及強度的組合,人類眼睛據稱可辨識數百萬色。如果視野發生缺損或辨識顏色的能力轉弱時,就必須懷疑是大量受光體死亡,應做立即處置。

施瑞納(Eberhart Zrenner)德國杜賓根大學眼科研究所教授,也是眼科醫生暨網膜生理學家,他領導的團隊專門研發不依靠外部電刺激類型的人工網膜,目前已進展到臨床試驗階段。這項消息傳出,對失明患者而言是莫大鼓舞。但是從臨床成功到技術轉移到全球失明人口都能受惠,還需要極漫長的時間等待和醫療資金的籌措,因為並不便宜。

我們希望在這之前能夠先努力做一些什麼?當然,想盡一切辦法讓黃斑部病變患者的眼睛延長使用期限,才是我們應該更積極努力的事,而不是安心放棄努力,心想即使失明了,還可以裝置人工網膜,人工網膜應該是備而不用的高科技,應該是用來拯救已經失明的患者,而不是為未來可能會失明的患者做準備。幸運地,有更好的消息傳出,除了人工網膜晶片的研究邁向臨床試驗,在再生醫療方面,製造網膜細胞移植給有失明之虞的患者的臨床試驗也在進行中了,美國先進細胞科技公司藍撒(Robert Lanza)博士等人使用人類ES細胞在試管內轉變成網膜細胞,再移植到病患的網膜下。被移植的網膜細胞,並沒有發生異常增殖或排斥反應,而且,確認了移植後視力回復。

分子共振療法中生物優質性轉錄技術充分運用了仿生學的精神,在大自然界也找到變色龍。自然界有許多會變色的生物,但是都沒有變色龍來得瑰麗多變化,我深深覺得保護生物體不受傷害的皮膚細胞,雖然僅薄薄的一層,卻蘊藏著許多生物演化過程中尚未被解開的密碼。


紐約康奈爾大學生物系的安德森解釋變色龍的變色原理:
變色龍有三層色素細胞,最深的一層由載黑素細胞構成,中間層是由鳥嘌呤細胞構成,主要功能是調控暗藍色素,最外層細胞是黃色素和紅色素,這三層細胞因神經學調控機制,可在各層之間交融變換,使變色龍的顏色產生多種變化。拉克斯沃斯是一位資深爬行動物專家,他說:變色龍變換體色通常只需20秒。變色龍是根據所處的環境色系來轉變顏色的,也就是說,不同波長和強度的光經由變色龍眼睛內的光受體轉換成電訊符號,由大腦接受訊息後,經神經傳達指令至皮膚細胞而產生變色的機制。


有一個案例是: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曾因網膜剝離,經多次雷射手術,和針劑治療,仍維持視野內物體扭曲變形現象及左側視野缺損、遠方出現斷層、部分區域單一色系。後來因突發視力中心出現黑影請我協助,當時立即使用武靴葉和臟器合併共振,使黑影消失。

將變色龍做為改善光受體和色素上皮細胞的元素是在改善了視力扭曲變形的影像後才加入的,而且因為患者的色素上皮細胞已大量死亡,因此,如何強化現存細胞,讓已經生病的細胞再健康起來,光受體才能發揮作用,是必須先解決的課題,而石斛蘭金皇一號在這方面幫了很大的忙,金皇一號兩年後才能量產上市,時間緊迫,我們等不了那麼久,當然也是採用圖片分子共振。

我覺得變色龍的皮膚色素細胞和人類網膜細胞非常類似,雖然沒有綠視椎,但藍色素和黃色素融合後即可以表現綠色。如果科學家願意做一個相關研究,就是變色龍的皮膚色素細胞和其網膜細胞有沒有相同的構造,就好像長久以來,我們都不知道胰臟細胞竟然也有與舌頭細胞上相同形狀的甜味受體。

從變色龍的案例,生物優質性轉錄的技術運用了仿生學的觀念,卻和仿生科技的呈現方式不同,仿生科技利用仿生原理研發出有形的儀器和設備,有些可量產,成本低廉,有的則非常昂貴,有些因為國家、商業等因素不能公開,有的僅在特定的情況下才能被使用。我過去曾在TED的演說影片裡看到一位軍人背著一副運用仿生科技研發的人體外骨骼,有了它,可以讓這位軍人毫不費力地背著200磅的物資行走,戰爭時,在空投物資和車輛無法到達的地區,這種人體外骨骼在大量物資輸送方面極富價值。不過,在許多災難的救援救難現場,我們並沒有看到這項設備被運用。

生物優質性轉錄在醫療的領域裡,有時無法像仿生科技產品、再生醫療技術一般能達到持久有效的作用,但是在它們還未成功地應用在人類療癒前,生物優質性轉錄可以貢獻微薄的力量,我們希望有更多相關專業人才投入研究,以延長身體組織的使用期限,讓病人過著更有品質的生活,才有本錢等待仿生科技和再生醫療成功研發出救助自己疾病的方法。




本文作者:胡友寧
辰光理療中心負責人
中華形意結構推拿研究會教育執行長

分子共振健康法的原理與應用

糖尿病引起的腳腫脹疼痛




糖尿病患者如果發現有腳腫脹疼痛的情形時,一定要特別留意,有可能是骨折,有可能是神經方面的併發症,或某一個臟器功能不佳所引發的外顯症狀。
 李女士,60 多歲,告訴我她的左腳腫脹一個多月了,起初她認為是腳扭到,所以自行用藥洗推拿,並且天天用酸痛貼布貼著。不過,情況並沒有好轉,她的腳開始踩地疼痛,而且腫脹的位置逐漸轉為點狀的青紫偏黑色。
 我看了她的腳,對她說:「那不是扭傷,是體內毒素沉積在腳底,侵犯踝關節所造成,這種情形主要因為體內脂肪分解不完全,產生一種叫做「酮」的毒素,沉積在腳底。」
 我使用Sobotta(二)膽囊的解剖圖共振,接著共振蝗蟲的圖片左腳腳踝。約莫經過10 分鐘左右,在一旁的小孫子有點哭鬧,她站起身抱他,驚訝地說:「耶!腳比較舒服了,輕鬆很多。」我持續共振了20分鐘,在這20分鐘期間,我採用膽囊、肝臟、胰臟、十二指腸、蝗蟲交互共振的方式,她的腳逐漸轉變顏色,不再是青紫色,而是慢慢地和右腳的色系一樣。
 一星期後,她再次來找我時,對我說:「回家後,腳就漸漸消腫,走路也不痛了。」
 糖尿病患者大多數會留意飲食中的糖分攝取量,卻會忽略脂肪的控制,因為血液中含糖值高,無異加重肝臟的負擔,肝細胞在過勞情況下製造出來的膽汁,以及胰臟細胞、膽囊細胞從糖化血中所得到的養分而製造出來的胰液材質和膽汁輸送量,根本無法完美分解脂肪,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又不控制脂肪的攝取量,稍不注意,即容易引起酮酸毒症,危及生命。
 因此,糖尿病患者平時要注意加強膽囊的共振,如此,可減少膽囊痙攣,收縮功能不佳和膽結石、膽囊發炎的機會。



本文作者:胡友寧
辰光理療中心負責人
中華形意結構推拿研究會教育執行長

【分子共振健康法】能幫助林書豪早日返回NBA嗎?

會員由媒體得知林書豪的復健情形不如預期,問我上面的問題,我想全世界的林來瘋都在尋找對策,也會提供有助益的建議,基本上我建議他必須休息,但是如果他非常急切地必須在短時間內回到戰場,我需要他手術前後所拍攝的X光片,CT或MRI,如果能現場操作當然更好。已經參加過分子共振研習的會員應該可以瞭解為何我需要上列物件,沒錯,病人的 X光片是絕佳的分子載體。

因為林來瘋現象的刺激,NBA所有對手的戰力都不斷提升中,林書豪將會陷入苦戰,這是可預知的。



本文作者:胡友寧
辰光理療中心負責人
中華形意結構推拿研究會教育執行長

分子共振之生物優質性轉錄 - 對乳腺炎和乳腺管阻塞患者之幫助

這位媽媽的乳腺管阻塞症狀已超過五天了,右側乳房有三處非常大的腫塊,面積各約3cmx7cm不等,不但觸摸乳房時患者會有嚴重刺痛,而且乳房無法隨手勢推動,因為實在太硬了,連舉手的活動都受到影響。

一般來說,乳腺炎和乳腺管阻塞是要區別的,乳腺管阻塞會有硬塊,也會疼痛,乳腺炎因為是細菌感染,會伴隨發燒,而且硬塊腫脹和刺痛感會更加劇烈。而乳腺管阻塞時間過長,也可能演變成乳腺炎。

根據這位媽媽的敘述:「發病非常突然,乳房除了非常發燙、變硬,還伴隨劇烈疼痛。因為自己和家人曾學過手療和氣功,所以自行處理。24小時後,發覺症狀有好轉,沒再惡化,所以沒有看醫生,沒有服用抗生素和止痛藥,期間仍繼續哺乳。不過,也一直停留在炎症階段,沒有進一步改善。」

這位媽媽處理的方式過於大膽,我並不贊同。通常乳腺管阻塞的症狀,臨床上在24到48小時內會消失,只要儘快透過熱敷、按摩、Baby吸吮、適度休息,讓乳腺通暢,是不需要任何治療,應該很快就會消失,期間如果暫停攝食高脂肪如奶油、起司,高蛋白質、油炸、刺激性、香辛類、易致過敏食物和發物,如香菇、麵包、茄子、芋頭、南瓜、花生、酸筍、蛋等,會復原得更快。如果超過48小時硬塊和腫痛感還持續不減,我建議立即找專科醫師,如果是西醫,應該會給予抗生素,而中醫則會給予散腫潰堅、清熱解毒的藥。

服藥期間,媽媽仍可繼續哺乳,醫師宣稱不會影響到Baby健康。當然,有些媽媽仍會有疑慮,不敢吃,或吃一點點劑量,如醫師開5天藥,則只吃3天。其實這是很不好的用藥習慣,往往會讓療程延長,並且反覆發作。

這位媽媽來找我時已拖了5天,期間也沒找專科醫師診治,實在不應該。我告訴她:「現在無論妳身上有任何酸痛不舒服都不是首要處理的項目,必須先消炎。」我嚇唬她:「再不消炎,導致膿瘍,可能要接受外科引流手術了。」其實,她自己曾經就是醫院裡婦產科的護士,應該比我還清楚。

因為目前乳房處於炎症高壓區,所以我不直接碰觸乳房操作手療,我先採用分子共振的方式進行消炎。這次選用的優質性生物是:蜂房、蜂蛹、蜜蜂和覆瓦冠刺軟珊瑚。解剖圖片則是使用Sobotta的第二冊P.48 Fig.79.  P.50 Fig.84.  P.52.Fig.87.(舊版),我是採用交替共振的方式。而共振進行時,因為和患者常有聊天、互動,因此,只需使用聲波轉錄就行了。

因為這位媽媽的硬塊實在又大又硬,又難推動,我花了60分鐘共振才化開乳房內側和下方的2個硬塊,上方外側的硬塊也縮小了1/3,而且可以讓我加壓觸摸、推動而不會異常疼痛了。

接下來我用特製藥洗和手療理肌,理肌時必須一直理到手臂內側至手掌而出,兩手皆要,兩腳也要一直理到腳掌出,全程採用「春風拂柳」的手法,凡學過我的結構課程,都應該明白手、腳和胸部的關聯性。結束後,她站起身,伸展一下身軀,告訴我:「手已經可以自由活動了,乳房也舒服多了,先前連穿脫衣服都非常困難,現在輕鬆多了。」

我再次提醒她,如果沒有進一步好轉,一定要找專科醫師診治。經過兩個星期,她回來找我,我問她:「妳有吃中藥或西藥嗎?」

她說:「完全沒有,老師上次共振後就明顯不會痛了,回家隔天就慢慢消了,沒想到分子共振對乳腺炎也有幫助,而且超快的,老師可以把我的例子寫出來,竟然是用蜜蜂和珊瑚的圖片。」

我很高興能幫她解除痛苦,我必須承認分子共振的力量,但我並不贊同這位媽媽延誤治療的作法,所以還是說了她一頓。不過,為了讓媽咪在哺乳期間不會反覆發作,我們還必須強化周邊淋巴系統的作用,而且,她這次的發炎還波及到兩側的淋巴,是後續要處理的問題。


為什麼共振蜂房、蜂蛹、蜜蜂對乳腺炎有幫助?

一、蜂房:

1. 古法用於攻毒殺蟲、祛風止通。主治:癰疽、瘰癧、癬瘡、乳癰、風濕痹痛、癮疹搔癢、牙痛、惡性腫瘤。

2. 現代藥理研究蜂房的醇、醚及丙酮浸出物有促進血液凝固作用,增強心臟運動,利尿,使血壓一時性下降。



二、蜂蛹:

1. 古書.梁代《名醫別錄》:「蜂子主治丹毒、風疹、腹內留熱、利大小便、去浮血、下汁乳、婦女帶下病。」

2.蜂蛹又稱「蜂王胎」,現代藥理研究可用來強身、益腸胃、止痛、理氣、化痰、驅蟲、美容養顏、調理精神官能症、兒童智力發育障礙,老年人身體虛弱、疲乏無力、營養不良,還有治療糖尿病、抗癌的特殊作用。


三、胡蜂:

主治風濕痹痛、毒蟲螫咬、毒口疔瘡。

分子共振臨床發現可以增加關節的活動度,目前用於頸部關節的共振。




※我希望您能細讀以下文字:


目犍連尊者是佛陀的大弟子,也是神通第一的聖僧。他的前身是一位樵夫,有一日到深山砍木材煮飯,樹枝上有一個大蜂巢,蜂巢內有蜜蜂和蜂蛹,對身體有補氣、涼血、養顏的功效。因此他不顧蜜蜂死活,用火把活活的將數百隻蜜蜂燒死,取得蜜蜂和蜂蛹享用。

這數百隻蜜蜂被目犍連所燒死為因,事隔無量劫後,目犍連被外道以亂石所擊斃為果。

分子共振可以用不殺生的方式取得蜂房、蜂蛹和蜜蜂的功效,祈求眾生仍在食蜂蛹者,慈悲戒之。




本文作者:胡友寧
辰光理療中心負責人
中華形意結構推拿研究會教育執行長

病人自己的X光片是絕佳的分子載體(一) - 車禍手術後遺症

同樣是來自於病人身上的影像,但意義並不相同。常人在什麼情形下會拍照?又在什麼情形下會拍X光片?沒錯,病人生病了、受傷了,或者對自己身體狀況產生懷疑,這時自己的X光片就誕生了。不需任何轉錄模式,病人的分子已經存在在片子上,而且永遠有效。
有一位病人,也是我的學生,女性,55歲,她因為車禍,左腳被植入5支鋼釘固定,第一次療程結束,拆掉3支鋼釘後,曾經因為無法順利走路來找過我,當時,我利用分子共振讓她的活動功能恢復50%,第二次療程結束,拆除最後2支鋼釘,經過三個月,他受傷的腳仍舊無法做抓地的動作,蹠屈和背屈的角度和健康腳相比,差距很大。走路時腳跟和跗骨附近會痛,膝蓋到小腿之間緊繃,蹲下時只能採半蹲姿,而且右腳必須外展分開,我和她開玩笑說:這叫小狗灑尿姿。玩笑歸玩笑,這種姿勢若不立即調整,日後骨盆歪了,更不易調整,因骨盆應力傷及腰椎可不好玩了。

她在電話中告訴我她的狀況時,我即請她帶著鋼釘未取出前的X光片和再去拍一張新的X光面。

她來的時候,舊X光片被折成一條條的痕,我告訴她,雖然它是舊記憶,可是卻是讓他的腳回復功能的寶貝。我操作分子共振,直接共振X光片的腳踝,她的腳踝還在發炎,而且有組織鈣化的跡象,接著共振跟骨被植入鋼釘的位置,只要是X光片中可見鋼釘的位置都要共振,然後詢問病人將最後2支鋼釘放在何處,這時病人會開始回想鋼釘帶回家後處理的程序,和放置地點,我刷除部分分子後請病人嘗試跪下,小狗灑尿的姿勢已不見了,剩下蹲下時緊繃的感覺。

病人有時會要求醫生將鋼釘帶回家做紀念,其實鋼釘也算醫療廢棄物,最好留在醫院循正確管道銷毀,我一直強調原子有記憶,所以請病人回家後將鋼釘做處理,不要留著,我開玩笑地對她說:「鋼釘會一直為你工作,盡忠職守,你想蹲就很難了喲!」

病人轉念對矯正是有幫助的,病人趴下時若以外力令其背屈,她的腳踝會向外側偏移40度,但健康角則沒這個問題。那是因為她的脛後肌群痙攣的緣故,病人因為腳傷,經常性酸痛,採取捏、打的放鬆動作,我對她說:「妳把我教的東西都還給我了。」禁止使用搓、揉、捏、打的動作,使用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傷害就越大。

我利用一張膝蓋側面的解剖圖,左右兩腳都要共振,接著再回復共振X光片腳踝組織鈣化的部位,約10分鐘左右,她不僅小腿肌肉開始放鬆,就連使用五趾抓地的動作也可以操作,大姆趾不會痛了,腳後跟走路也不會痛了,原先腳底筋肉糾結的表面,摸起來也變得平順了。

接下來我必須將她的身體結構做一些調整,這一段必須使用結構療法的手療方式。在此不贅述。

將病人身體做初步平衡調整後,接著使用頭顱骨共振,修正病人的復原頻率,再將海星轉錄至X光片上共振,期間請病人操作上、下樓梯的動作,原先病人需要採螃蟹橫行姿,現在可以恢復較正常的人類步行姿。但是缺少力氣,例如:赤腳走路可以,但穿鞋走路會覺得太重、提不動,這時,我再使用脊椎神經解剖圖共振,讓腳的力量早點恢復。約3分鐘後,請她再穿鞋子走走看,她反應:感覺輕鬆多了。

這次的調整時間長達2個小時,因為受傷時間太長了,九個月的時間沒有接受較好的復健建議,如果病人的家人或病人本身懂得分子共振的話,每天共振10~20分鐘,也不致於延宕這麼久。

分子共振值得被研究、被學習。



本文作者:胡友寧
辰光理療中心負責人
中華形意結構推拿研究會教育執行長

【分子共振經驗分享】小孩也能輕鬆學─拔河受傷記

星期三我們學校舉辦拔河比賽,比賽結束後我的胸骨的左邊會痛,其實從早上開始就會痛了,拔河結束後又更痛了,而且打嗝時也會痛。

我告訴媽媽,媽媽就給我一張解剖圖,而且跟上次一樣是同一張,又是叫我自己敲橫膈膜。果然,敲了一段時間後就不打嗝了,疼痛也消除了。



這是小朋友的日記

本會徵求同意後刊登



胡老師:
橫膈膜這張圖不是萬能的,我常用,但也要看狀況,我是聽了他的敘述,問了前一天發生的事和當天發生的事之後,才選圖給他的。以結構力學的觀點看,橫膈膜痙攣會引發許多問題,例如:打嗝、胸悶、心悸、食道灼熱感、胃痛、眼睛模糊、頭痛、呼吸困難、膏肓痛等,有時舉手有障礙和橫膈膜也有關係。如果你有橫膈膜的解剖圖可多加利用。


本文作者:胡友寧
辰光理療中心負責人
中華形意結構推拿研究會教育執行長

【高階分子共振】消化系統通路障礙

  有一個病人來找我時說出下列一連串問題,他希望我立即為他處理。他說:「我眼睛痛、頭痛、頭脹,躺在床上時眼睛脹到無法入睡;我的脖子痛、肩膀痛,轉頭時更痛,胸口悶悶的,呼吸困難,舉手、放手時胸口的肋骨會痛,張開手臂、收回手臂也會痛;胃痛有灼熱感通到喉嚨,肚臍周圍熱熱、脹脹、刺刺的痛,右下腹會痛,左上腹也會痛,脇肋會痛,背後下背部兩旁會痛,右邊的臉頰會痛,下顎會痛,轉頭時覺得有一條筋會一直拉到前面的鎖骨、後腦勺,然後痛到頭頂;我的舌頭現在腫腫、脹脹、刺刺的,嘴巴很乾、很不舒服,不想說話;我會心悸,睡不好,突然站起身會覺得頭昏眼花;我的體重在下降中,吃不胖。我現在身體的右半側非常不舒服。」


  我能理解他的焦慮,我先將他不對稱的身體結構稍作調整,接著使用分子共振,共振結束後,他說:「我的舌頭恢復了,身上的疼痛好了許多,我覺得又可以看到天、看到地,做回我自己了。」


  事實上針對他的眾多問題,我不清楚中、西醫會將之定位為哪一種病名。我知道他看過許多醫師,也做了許多精密的檢查,還動了幾次手術,似乎都沒辦法解決他的問題。我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要訴求分子共振有多棒,我們絕不可高估任何一套療法,並且期待它能治療所有的疾病,我只是希望藉這個例子和大家一起探討發生在我們身上的諸多問題,有時只是一個系統的通路出了狀況,如果我們不能將整個人體當成一個緊密分工的個體,而是將它分別解剖對待的話,很難進入問題的核心。


  如果你能嘗試理解我的觀點,那麼當你或你的親人發生類似的問題時,你會知道如何使用分子共振或其他你所擅長的方法來啟動人體自我療癒的工程。


在我們進入共振消化系統通路正題之前,我們必須先清楚二件事: 

●第一,人如果要活著,就必須有能量;為了讓人能活著,身體必然會消耗能量。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地製造人體所需的能量,這種能量就是ATP。
 


●第二,提供能量的原料,例如:陽光、空氣、食物到達我們身體後,是如何轉變成養分分子而在體內活動?簡單的說,就是:養分是如何到達身體各部位的?製造養分的工廠如果管理不善,會不會影響ATP的品質和產量?


依據人體正常的養分製造程序:從口腔進入人體的食物,經過消化器官和消化腺的分解後,經由消化管道到達小腸時,會由小腸吸收大部分的養分,養分會經由小腸黏膜下的細小血管(微血管),然後微血管會聚集成名為「門脈」的粗大血管,運往肝臟。此外,脂肪會被分解,經由淋巴管進入血液中,再從心臟運往肝臟。這些被運往肝臟的營養,有些會被做為讓機體運轉的能量,有些會做為製造身體組織的原料而被儲存起來。


現在,我們回到正題,我先敘述共振的臟器及通路以及病人當時的反應。
 


1.    腎臟→解除下背痛。

2.    膽囊、總膽管→嘴巴乾、不舒服、舌頭腫脹開始緩解。

3.    胰臟、肝胰壺腹、肝胰括約肌、胰管→肚臍周圍疼痛緩解、口腔唾液開始分泌。

4.    肝臟、總肝管、肝韌帶→脖子僵硬疼痛緩解、比較好轉動,頭痛、頭脹明顯改善。

5.    十二指腸→從體內聽見「剝」的一聲,整個腹腔感覺舒暢許多,舌頭明顯消腫、好說話。

6.    迴腸末端→舌頭的刺痛感解除。

7.    腹腔的腸系血管→心悸、呼吸困難,眼睛痛獲改善。

8.    胸大肌、胸小肌、闊背肌→舉起和放下手臂時肋骨疼痛改善。

9.    頭顱骨右上額骨處、枕骨上下項線、眶上裂→脖子轉動、眼睛痛、下顎痛,明顯改善。

10.      橫膈膜→胃食道逆流所造成胃上通到喉嚨之間的燒灼感解除。




接下來,我們要探討關於消化系統通路的一些問題和病人所產生的症狀之間的關聯性。


(一) 唾液腺

1.唾液腺所分泌的唾液除了具有消化分解的功能外,還有潤滑的作用,如果唾液的分泌不足時,會使口腔變得乾燥,水有濕潤作用,但缺乏潤滑作用,需要常常說話的人,因為口腔缺乏潤滑的唾液,摩擦會增加,於是產生發炎症狀。

2.唾液所分泌的唾液中含有一種名為唾液澱粉酶的酵素,可以將碳水化合物消化、分解成極小的分子,糊精和麥芽糖。當唾液減少時,口腔內的食物不能被分解成胃所需要的模式,除了增加胃的做功,由胃傳輸給胰和膽的訊息就會有改變,如果胰和膽也發生功能障礙,那麼消化液的質和量也會改變。所以,我們不能期望食物在經過口腔、食道、胃、十二指腸的分解到達空腸、迴腸時能做有效的吸收。

3.雖然唾液的分泌是由副交感神經在控制,不過病人本身如果有機體上的缺損時,也會影響唾液的分泌。如:病人的上頷第二臼齒動過抽牙根神經的手術,目前還在發炎中,這裡接近耳下腺注入口腔的位置,而耳下腺是主要唾液腺中最大的,它所分泌的透明水樣液體內就富含我們剛才提到的消化性澱粉酶。若感染耳下腺炎時,會造成單側或雙側耳下腺腫大,偶而還會擴及到頷下腺,甚至胰臟、和性腺,病人有出現上述三者遭波及的不等症狀。

4.病人抱怨右側臉頰和下顎骨下方經常性腫脹疼痛,不排除耳下腺和頷下腺有發炎情形。在共振大腦解剖圖迷走神經和頷下腺、耳下腺後,改善水樣唾液分泌不足的症狀。因為同時伴有吞嚥困難情形,所以又共振舌下腺,增加黏液之潤滑度,和顏面神經、C2、和T1神經段,調節交感神經的功能。

5.通常,為了達到快速穩定病人的不舒適感,我會採取優先共振膽囊的方式,可以立即減輕口乾、口苦、刺激分泌唾液,減輕頭痛,眼睛痛、和脖子僵硬的症狀。因為病人健檢的報告LDL值偏高,這是我選擇先共振膽囊再共振唾液腺的原因。


(二) 膽囊


1.膽汁是肝細胞的分泌物,由肝小葉內的微膽管接收後,再匯集成膽管,而後形成大型的肝管,最後合併成一條總肝管。總肝管會和膽囊管相接,稱為總膽管,最後進入十二指腸。在進入十二指腸的出口處有肝胰括約肌控制排放,如括約肌關閉管道,膽汁則會逆流回膽囊,並加以儲存。

2.膽汁的作用是乳化脂質。病人因為擔心體重下降,有每餐吃到十分飽的情形,後來又因為腹腔經常發炎、腹脹,有時甚至怕痛而不吃、少吃。如果膽汁應該分泌卻因不吃、少吃,而停留在膽囊內的時間過長,內襯上皮組織細胞會將水分及一些鹽類分子再吸收而改變了膽汁的組成比例和成分,膽結石、膽囊發炎,就是因為膽汁濃縮過度,或肝細胞分泌過量膽固醇而造成。

3.當膽汁成分不能順利乳化脂質時,血液中的脂質含量會增高,細胞膜的通透性會變差,水分無法儲存,即使喝大量的水仍無法解決口乾、口燥、口苦的問題。共振膽囊,膽管會刺激肝細胞產生連鎖調整分子結構的反應。


(三)肝臟

1.當血液經由肝門靜脈進入肝竇狀隙,其中含有許多穿過消化道管壁進入血液中的微生物,但肝竇狀隙內襯上皮有大型的kupffer細胞會吞噬並移除血液內的細菌等微生物,被過濾後的血液流過靜脈竇後進入中央靜脈流出肝臟。因此,我們常說肝臟是血液的過濾器,如果肝臟功能不佳,血液的材質就差;同樣的,當血液的內含物混濁時,也會增加肝臟做工的耗損,使肝臟產生病變,而膽汁又是由肝細胞所分泌,膽汁的材質會受影響,消化液的材質不佳,直接影響食物的分解和營養的吸收。

2.病人的LDL值偏高,就是一個危機訊號,身形瘦、體重輕,LDL值卻偏高,透露二點線索:(1)飲食的種類有問題。(2)消化系統在某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有時也可能是整個通路出了狀況。這種情形就好像是A打電話給B,卻一直打不通,請障礙台來修哩,A的電話沒問題,B的電話也是正常的,結果是連接AB之間的線路出了問題。

3.膽汁是由肝細胞所製造,排往十二指腸。前面已說過,不過,膽汁並未含有消化酵素,但卻含有包括脂肪的消化吸收,以及脂溶性維他命(A.D.E.K)、胡蘿蔔素、鐵、鈣的吸收所不可或缺的膽汁酸。膽汁酸是肝臟以膽固醇所製造而成。基本上膽固醇是不溶於血液中的,必須與脂蛋白結合後才能運輸到身體各部分,用來製造重要激素和維生素,以維持身體之正常機能。

4.脂蛋白中LDL的工作是運輸膽固醇到細胞,用來穩固細胞膜的構造,血液中LDL濃度過高時,容易在動脈管壁上形成脂肪沉積,而這些沉積會引起發炎,導致動脈破裂,凝血因子會在動脈破裂處凝結成血塊,這些血塊也可能鬆脫,流進血液循環中,使流向身體某部位的血液受阻。

5. LDL除了有引發血栓的危險性,被體內活性氧給氧化的LDL,身體還會將其判定為有害雜質,這時負責消除異物和病原體的巨噬細胞就會聚集起來處理,如此一來,增加巨噬細胞的做工,使巨噬細胞無暇擔任體內巡邏隊的工作,身體免疫下降,而且一旦感染其他疾病,或身上原本就存在著發炎問題,會拖延非常久的時間。

6.病人過去的飲食習慣使LDL值偏高,血糖質不穩定,因為還有自律神經失調和慢性胃炎的問題,消化器官的運作本來就會比較差,加上病人的牙齒不好,長期進行矯正和手術,這段時間也正好將飲食改為比較難咀嚼的十穀米,和不易消化的燕麥粥。此外,未精製的穀類營養價值雖高,但是磷含量也高,除了可能對平時就容易泌尿系統發炎的病人造成影響外,其非水溶性纖維的含量高,容易被吸收,因此,相反的,要降低LDL值,水溶性纖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與膽鹽交互作用,膽鹽把消化的脂質經由小腸膜帶進血液中。稍後,膽鹽會再被肝臟吸收,然後又回到小腸。小腸中的水溶性纖維會與膽鹽結合,使膽鹽迅速被排出體外,這時肝臟得製造更多的膽鹽來回應,於是便從血液中去蒐集膽固醇,因為製造膽鹽必須利用膽固醇。許多人利用吃燕麥來降低LDL值,就是因為燕麥含有許多水溶性纖維的緣故。不過,水溶性纖維是某些會凝結的澱粉所構成,在小腸不容易被消化,而且這種方式,無異增加肝臟做工的耗損,這就像最近被批爆的問題:節能電器其實一點也不節能,道理是一樣的。這也就是說:病人做了兩件飲食方面的改變,原先認為是養身的飲食,反而讓身體處於發炎的狀態,而且是惡性循環。

7.前面有提到,ATP是生物間通用的能量貨幣,人體每天需要用掉大量的ATP,製造ATP不可或缺的物質是氧氣,因為它可以氧化碳水化合物、脂質、蛋白質而產生ATP。所以,如果氧氣供給不足,身體就會因為缺乏ATP而使得細胞內外的礦物質不平衡,引發組織器官的功能障礙和病變。人體的氧氣是靠血液輸送,當呼吸功能不佳時,ATP的製造就會短少,產生肌肉僵硬的現象,因此容易眼睛痛、突然起身時會覺得頭昏眼花、脖子僵硬、身體僵硬,負責呼吸的肌羣無法正常做工,影響呼吸量;工作、活動時要使用僵硬的身軀,就必須費更大的勁,消耗更多的ATP,造成ATP更不足的惡性循環。這時如果病人還連動三次不同部位的手術,那麼臟器組織的復原、肌肉組織的復原一定受到影響。這種情形下,最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共振肝臟。


(四)胰臟

1.胰臟除了有分泌胰島素的內分泌功能,還有外分泌功能,就是分泌胰液。它是人體非常重要的消化酵素之一,呈弱鹼性,除了可以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還可以中和十二指腸的PH值。有些人先天有纖維化變性的因子,它們的外分泌腺會分泌極黏稠的黏液而造成相關系統功能上的障礙。例如:胰管阻塞,阻止胰液進入十二指腸,造成營養失調;呼吸道內空氣流動的通道慢性阻塞,造成呼吸困難。

2.膽管和胰管的會合處是一個膨大的短管,稱肝胰壺腹,外有括約肌包覆,控制消化液的流量。如果此處阻塞,胰液無法順利進入十二指腸,但仍會持續分泌,發生胰管自體溶解的發炎情況。此時,膽汁也會回流膽囊,消化液的化合成分就會有偏差,食糜到達小腸後,除了增加小腸的做工,營養的吸收也會變得困難。


(五) 腸系:

1.迴腸是小腸的最末段,和大腸之間有回盲瓣,可以避免從迴腸推擠至結腸的食物纖維、細菌、未消化成分,以及剝離的消化管黏膜細胞等等物質回流小腸。如果回盲瓣的功能不完整,或病人在此區附近的腸系間有沾黏或有異物壓迫,就會影響回盲瓣和迴腸的功能。

2.小腸的PH值會從十二指腸開始,朝迴腸的方向逐漸升高。如果腸液、胰液、膽汁的化合作用無法正常,腸道內的消化和吸收一定受影響,如果病人曾因手術而造成腹腔經常性沾黏,腸子間的蠕動也一定受影響。


3.維他命的吸收是在小腸進行。水溶性的(B1.B2.B6.C等等)會經由擴散而被快速吸收。脂溶性(A.D.E.K等等)則是被包含在乳麋球內,隨著脂肪的吸收一起被吸收。而抗貧血的維他命B12,則是與胃腺的壁細胞所生成的Castle氏胃內因子結合,於迴腸被吸收。


4.前面提及,病人體重減輕、有姿勢性貧血症狀,而且視力易模糊,如果盆腔的沾黏問題不解決,即使補充大量B12的飲食或藥物,在此處也難被吸收。


5.腸系間的血液循環非常重要,腸系間有許多血管,負責輸送養分提供組織的修護和再生,也負責將消化管內釋出的營養成分帶回肝臟過濾,這些血管的循環如果受到影響,會使心臟做工量增加,這時會出現容易心悸、視力模糊的現象。


(六) 自律神經和胃的異常

1.過去在治療胃異常的觀念裡,認為胃部備有多種措施,例如:構成黏膜障壁的黏液、保護黏膜免於胃酸侵襲的局部賀爾蒙之前列腺素和膠原合成素,黏膜再生力,以及供應全體組織營養所需的血液循環等防禦因子,如果能和胃內的攻擊因子,如鹽酸和胃蛋白酶取得平衡,胃部便能保有正常的狀態。反之,當平衡被打破,胃就會產生各種令人不適的症狀,醫學上根據不同的症狀給予病名,採取的方向會考量到自律神經及賀爾蒙的關係,或幽門螺旋桿菌的除菌治療。

2.目前臨床發現,導致異常的重要原因有:牙齒方面的疾病、肝、胰、膽囊等胃部周圍內臟的炎症波及、過度疲勞、睡眠障礙、精神壓力、自律神經失調、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以及個人不當的飲食習慣和偏好。

3. 人體雖有其一致性,但生活的差異增加其複雜度,若是再將精神、肉體性的壓力加諸於人體,尤其是那些神經質,凡事又容易往壞處想的人,以及自我機能衰弱的人,很容易讓作為胃黏膜防禦功能基礎的分泌、血液、運動的「內環境穩定」出現破綻。因為我們的消化器官無法靠意志力來促進或抑制其消化活動。它是藉由自律神經中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相反作用來控制。因此,當自律神經的調解出問題時,胃部異常的問題會變得更複雜而多樣,所產生的外顯症狀也會更多樣。


(七)自律神經和排便

1.和自律神經的調節關聯性最大者是痙攣性的便秘,經常會與下痢交互產生,因為結腸痙攣,使腸道變得狹窄,妨礙糞便通過,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太久。有個問題要注意,病人的飲食高纖類太多,而且偏向非水溶性纖維,這種纖維能包覆身體不再需要的物質,同時還可以吸附毒素,如果,病人恰好結腸痙攣,使糞便停留在腸道,這無疑增加毒素在體內停留的時間。

2.臨床上我們發現伴隨便秘易產生的症狀包括:左下腹部疼痛、腹部有膨脹感、食慾不振、口臭、舌苔、打嗝、頭痛、倦怠、注意力散漫、頭昏眼花、焦躁、失眠、皮膚粗糙、面皰、痔瘡、血壓上升等。




如果你已耐心地閱讀完上述七項關於消化系統通路的問題,應該會有下面的疑問:是的,我瞭解了,但是分子共振要怎麼做?這已涉及到分子共振中最高階的程序問題了,而且已經是非常專業的領域,一般人可能無法正確地操作。不過,我還是可以提供大家一條捷徑。

我們人體的消化管由舌頭起經食道、胃、胰、十二指腸、空腸、迴腸、闌尾、盲腸、大腸、直腸、最後抵肛門,全長約9公尺長,肝和膽囊藉總膽管和十二指腸相連繫。分子共振有一個極大的優勢就是它可以將巨觀微觀化,將大圖縮小於方寸之間。否則解剖書裡的器官繪圖也不算小,每個器官和管路都共振完要花不少時間。

由藝軒圖書出版社出版的人體解剖學P.385的附圖,可以從起始點一路共振至結束,用槌尖,密度越高越好。P.384也可以使用,因為還有非常重要的肝和膽囊。

唾液腺方面要另外共振,可選用P.393的附圖,肝、胰、膽、十二指腸之間的通道,則建議使用P.404的圖12.26。

共振時是否選擇圖片越精細,效果就越好?其實不盡然。重點是共振的位置和程序是否正確,所謂正確,又不該陷入現今醫學的主流觀念的窠臼裡。Sobotta的解剖圖非常精細,是分子共振時常用的工具書,不過,對一般人而言,它非常昂貴,我的學生大多上網購買二手的,可節省一半以上的費用。不過,我在書中曾提及的一位喜好高爾夫球運動的患者,曾在一次打高爾夫球時,打到第七桿時喝下一杯冰的啤酒番茄汁後,就手腳嚴重抽筋,第八桿無法再打而放棄比賽。他來找我時,手腳還是酸痛的,我當時要他使用的解剖圖就在P.401,那是胰臟連接十二指腸的簡圖,我要他自己學會共振,先共振肝胰壺腹和肝胰括約肌,再從胰臟尾部往十二指腸的方向共振胰管,約5分鐘左右,疼痛完全解除。



另外,有一個小男孩眼睛往上看時會有藍色像光影的細絲漂浮下來,我也是使用眼球肌肉的簡圖共振,圖片就在P.297,他的問題是因為眼睛向上看時整體眼球肌肉不協調所引起,利用簡圖共振後藍色光影就消失了。

所以,只要有圖就可以,不過正確度很重要喲!

我們知道病人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改善大部分的症狀,當然,有許多狀況是因為病人採取多次侵入性檢查和手術後感染所引發,我們必須從其他部分共振來解決。不過單就自律神經而言,自律神經和器官之間的關係,就像十字路口的紅綠燈,如果交通號誌亂閃,十字路口立即癱瘓,它們是一種密切的循環關係,大腦皮質將來自人體各部位接收來的訊息統整後傳給下視丘,然後透過下視丘腦下垂體副腎系統和自律神經系統的作用再傳遞至末梢臟器,當末梢臟器接收錯誤訊息而運作失序後,病人會因緊張而更加誘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為了避免自律神經的錯誤訊息傳給末梢臟器,必須在其到達目標物之前攔截重整。交感神經是由脊髓的胸、腰段發出,副交感神經是由腦及薦段脊髓發出。因此,調節自律神經系統最好的共振方式是用頭顱骨,共振點是矢狀縫兩側和冠狀縫兩側及頂骨兩側的上顳線。另外Sobotta的第一冊P187.P188對自律神經失調所誘發的頭痛很有幫助,但是P188只有左側,可用電腦反轉的方式再補上另一側,具有相同的效度。(血管例外)。





本文作者:胡友寧
辰光理療中心負責人
中華形意結構推拿研究會教育執行長

【高階分子共振】五十肩─形姿自救法搭配分子共振輕鬆做

  有不少人被五十肩所苦。通常西醫會採用長期吃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來減輕病人痛苦,或是局部注射麻藥,進行復健,嚴重時會採用手術治療後再進行復健。中醫會以針灸、推拿、按摩為主,有些會合併使用電療,拔罐、小針刀等手法。無論中西醫,整個療程約6至9個月不等,但不保證癒後功能能回復百分之百,有些會拖到一年半載,有些癒後功能僅剩一半,甚至四分之一不到。這些和病人的生活作息、工作習慣等都有極大關係,病人的配合度是否積極也是癒後功能良好與否的關鍵。尤其是病人若不好好保養,適度運動和休息,很容易再復發。
  形姿自救法和分子共振對五十肩的病人幫助很大,非常推薦平時將之做為自療和保養的矯正運動。
  結構療法中並不建議使用強力拉扯的動作為患者進行復健,那是因為患處如果經歷長時間長期強力分離動作,肌束膜、肌纖維膜沾黏的地方非常容易發炎,而且就像將兩片塗滿強力膠的紙板分開一樣,表面會粗糙不平,肌膜之間的潤滑度不夠,絕對會影響肌群的活動,長時間後,容易再次沾黏發炎。然而,如果藉由分子共振改變沾黏部位的分子結構,就不需使用強力手法介入,不但日後功能恢復快,而且可以減輕復健時的痛苦。
  依據人體網狀力學的觀點來看,五十肩和骨盆的高低位差和旋轉有密切關係,在臨床上常見的現象是:如果左手患五十肩,當病人站立時,右側髂骨高位,而骨盆是由左向右旋轉。
如果這時能立即使用形姿自救法中的轉椎法(屁股坐左邊轉向右邊)或跨膝調髂(右腳跨過左膝後,向左擺動右腳),就可使髂骨逐漸回到同一水平線上,然後再採用平移轉椎法(慢慢扭動左側腰臀向右),調整平移旋轉的角度,所有運動過程皆以不累為原則,採漸進式,逐漸增加次數,最好每天都能做到100次。運動結束後,緩慢坐起,頭不暈才起立走動。經過自行結構調整後,原先如果有舉手疼痛、無力,有阻礙等症狀者,絕對會有明顯好轉的感覺。
上述運動應該天天做、經常做、認真做,大約經過一個星期後,再配合翻山越嶺的自救動作(我在興農的演講影片中有教),手臂的功能很快就可恢復。
如果再加上分子共振,復原的情況會更理想。

共振點:依手臂做不同動作區分
1.手上舉障礙:
(1)頭顱骨模型 : 頂額三角、頂枕三角
(2)人體骨架模型:肩胛骨內面(先用敲擊法,再用擦拭法)
這兩個動作會大量使用拮抗肌群。

2.手臂橫跨胸前觸摸對側手臂
手臂轉向背後做向上抬舉動作
(1)胸腔肋間肌先敲擊再擦拭,加強喙突<-->胸小肌段
(2)胸大肌附著之胸骨、鎖骨<-->肱骨段,先敲擊再擦拭
有一位患者在今年六月發病,吃了數個月的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仍未見好轉。但是經過上述方法後,他說:「活動的範圍不但變大了,而且活動時比較輕鬆,也不會感覺那麼痛了。」

形姿自救法是自己可以做的,分子共振慢慢學也會變得精熟,以下三點希望大家注意:
1.分子共振局部時,會加快局部的修復功能,但是我們的腦神經已經習慣了過去身體的修復速度,因此,在頭顱骨調整腦頻率的程序絕對不要忽略,如果有做調整頻率的動作,不但可以維持效果,不易被反拉,還可以延長細胞共振後的連鎖調整反應。萬一忘了也別緊張,只是效度減少而已。
2.沒有頭顱骨或人體骨架模型也沒關係,只要有解剖圖或是可供當做分子載體的物件即可。
3.人體網狀力學非常重視蝴蝶效應,分子共振的操作點和網狀力學息息相關。肌肉活動一定是全身性的,因此,分子共振時,如果有障礙點未解開,會影響效度,此時一定要能變通,尋找一下其他障礙點,以湊磅數的觀念,通常以患者的習慣動作,即肢體語言來找,會有有效線索。



本文作者:胡友寧
辰光理療中心負責人
中華形意結構推拿研究會教育執行長

【進階分子共振】解除落枕自己來

      最近落枕的人特別多,許多人都在問為什麼會落枕?
其實落枕的幾個主要原因,以人體網狀力學的觀點來看是:

1.   脖子著涼

2.   一個姿勢停留過久,枕骨和寰椎的水平角度有點偏移。

3.   白天工作時,某個姿勢讓肩頸過度延展,人體啟動保護性收縮機制,但是因為平時患處的肌群過度使用而僵硬,所以收縮後就無法自行回復了。

4.   骨盆結構失衡超過肩頸所能承受的零界值。


很多人平時就有上述之2.3.4項問題,剛好遇到最近天氣轉涼,肌肉生態還沒有完全調適好,脖子一著涼就中獎了。通常在夜晚入睡前還不會感覺冷,所以大多將被被蓋在肚子上,脖子、手、腳都露在外面,入夜後,體溫降低、室內外溫度也降低,而窗戶開著,電風扇開著,則容易頭痛、脖子僵硬;經過腳,則容易抽筋,我們身上的不舒服和酸痛,常常是這樣不經意造成的。

從物理學的觀點來看,溫度越高,分子的活動越快,人體的神經傳導和血液循環也受溫度的影響,當肚子蓋被被時,肚子周邊被覆蓋處溫度較高,血液會向此處集中,手、腳、脖子的溫度較低,分子活動較慢,夜裡當身體在改變姿勢或做肌肉延展動作時,神經傳導的衝動和肌肉伸展的速率不能協調時,就產生抽筋反應。多數人有夜裡腳抽筋的經驗,但大多能自行舒緩,不過,如果脖子抽筋了,就很難回復,落枕就像是脖子抽筋,而且不會自行回復,如果置之不理,要拖一個星期左右,中醫會做針灸處理和局部按摩、推拿、貼貼布;西醫則使用止痛劑和肌肉鬆弛劑。大概療程是3至4天左右。

不過,如果你會分子共振,或許不用拖那麼久,而且省時省事。

我們可以使用頭顱骨模型或是頭顱骨的解剖圖來操作分子共振。

共振點是:1.枕骨上、下項線,先共振患處同側,再共振對側。
     2.頂骨上項線,先共振患處同側,在共振對側。


共振2至3分鐘後,自行轉動脖子,如果有比較好,就繼續共振,如果5分鐘後還不能改善,可增加冠狀縫和矢狀縫的交會點,我稱之為「頂額三角」,是頭顱骨成相區的黃金地段之一。我在「共振豬頭也可以改善手臂痠痛」的分享裡,有提到正確的共振法。只要大家反覆共振這三處,而且注意夜裡保暖,落枕是可以自己輕鬆搞定的。





本文作者:胡友寧
辰光理療中心負責人
中華形意結構推拿研究會教育執行長

【進階分子共振】共振豬頭也可以改善手臂痠痛

   因為公公身體不太舒服,昨晚我和婆婆談論分子共振的事,建議他嘗試為公公調節消化系統的問題。婆婆聽我說完分子共振後不太理解,有點懷疑,我告訴她:分子共振時所需使用的分子載體不限於解剖圖,或人形骨架模具,只要能成功接收轉錄的物件都可以。

    我環視客廳,電視櫃上剛好有一個大型的豬頭雕刻,木頭材質,可以存銅板,大家應該看過,過年時年貨大街經常見到。


我問婆婆:您現在有沒有不舒服的地方?或想改善哪些部位?


婆婆摸著左上臂三角肌接肩峯的位置說:我這裡已經痠痛很久了。


我問:您的心臟有毛病嗎?


婆婆說:嗯,有,二尖瓣脫垂。兩年半前,一個夜裡,心臟突然跳得非常的快,我試著深呼吸和用氣功調理都沒辦法控制。後來檢查出二尖瓣脫垂和高血壓,所以一直在吃降血壓的藥。不過,這裡的酸痛在那之前已經有了。


我說:那裡是在心臟的反射路徑上。何況心臟和血壓的問題也不是突然就有的,而是長期累積的。


    我將婆婆的分子轉錄到豬頭上,採冠狀縫和頭顱骨成相區定位法共振,約三分鐘左右,我請婆婆用手觸摸手左臂痠痛處。



婆婆說:比較好了。


我繼續共振一分鐘後,婆婆說:沒什麼感覺了。


    我教她分子轉錄的方法,請她有空就自己共振自己,不限時間,共振時心情放鬆,要專心(知道自己在共振誰),以不累為原則。手就會慢慢好起來,心臟,血壓也會比較穩定。


本文作者:胡友寧
辰光理療中心負責人
中華形意結構推拿研究會教育執行長

【進階分子共振】背後脊椎兩側痛

很多人有脊椎僵硬,疼痛的問題。

有些人不碰觸脊椎不會痛,一碰就哇哇叫;
有些人不碰就痛,碰了也哇哇叫。

有一個小男孩,就是屬於前者,他有弱視,斜視。

我請他趴在床上,觸摸脊椎兩側,T1­—T9之間都會痛。

我使用小白(頭顱骨模具)共振,共振區是矢狀縫兩側。

我觸摸小男孩的脊椎兩側,並且詢問他的感覺,他說:比較好了。

不過我觸摸到T7—T9時,小男孩還有痛感,因此,我集中共振頭顱骨成相區的T7—T9,再次觸摸時,小男孩說:已經不會痛了。

我想確認後背痛對小孩的視力有沒有影響,請小男孩看一下視力表,小男孩說:視力表有比剛剛清楚。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眼睛容易酸澀,模糊,身體總是感到繃得緊緊的,喘不過氣來,家裡如果有小白,可以共振矢狀縫兩側,沒有小白有解剖圖也可以,沒學過頭顱骨成相區也沒關係,只要反覆共振矢狀縫兩側就行了。


不過,切記:縫上不可共振。




本文作者:胡友寧
辰光理療中心負責人
中華形意結構推拿研究會教育執行長

【高階分子共振】近視、散光、兩眼視差、老花、夜間視力變差

我的先生是一位中醫師,看診時要長時間使用電腦,平日亦需閱讀大量醫書。
我家書房的牆上有一張視力檢查表,A4— 2公尺的標準。他有嚴重的視差,裸視左眼1.0右眼0.4。還有散光,因為沒電腦驗光,所以實際多少不清楚。
兩眼視差6度,如果不處理,大腦視覺區會只採用來自左眼的影像而壓抑右眼的模糊影像,導致右眼視力快速退步,嚴重時還可能有右眼失明的危險。
我問他願不願意接受生物優質性轉錄共振?
他答應了。

因為他有標題上的五種視力問題,所以我選用黑猩猩,孟加拉鶚,虻三種生物,和椎狀細胞,桿狀細胞圖。

我在六個星期的時間裡共振了五次,每次約30分鐘,最後一次共振是在10月初。
昨天晚上10月18日他11點多下班回家,我請他看一下視力表,因為我想知道最後一次的成果是否還維持?
驗光的結果是:裸視左眼1.2,右眼0.9,兩眼1.2。


附帶說明:這段時間他每天都會做10分鐘我設計的形姿自救操,分別是恭喜發財,開張大吉,胸腔運動。

2011/10/20 (四) 11:32 AM

最新消息:就在今天早上10 月20日,我先生再次驗光,他說:右眼裸視1.0變得好清楚。
視力保健操一定要天天做。這是他的經驗分享。


 
本文作者:胡友寧
辰光理療中心負責人
中華形意結構推拿研究會教育執行長

【分子共振趣事】共振武靴葉 - 方塊酥不好吃了


兩分鐘後我說:可以吃了。
老大咬了一口後,立即說:不甜了。
老二說:嗯,好好吃。還擺出陶醉的模樣。

老大說:只剩下麵粉,芝麻的味道,而且一直在改變。好像在吃粉,,,,。

老二還是說:嗯,好好吃喔,好美味喔。

我仍然持續共振武靴葉,問老大:你還要吃嗎?

老大說:不想吃了。

我對老二說:哥哥說他不想吃,你喜歡,剩下的全給你。

他說:我不要。

然後,掉頭就走。方塊酥投降了。



本文作者:胡友寧
辰光理療中心負責人
中華形意結構推拿研究會教育執行長

【簡易分子共振】我治好自己的肋間神經痛

今天早上我起床的時候,我的肋骨下面會痛,而且呼吸就會痛,走路都不能挺胸。
爸爸幫我治療了一會,給我吃完藥後,我忍著痛去補習班上課。中午媽媽接我回家,我告訴她還是會痛,媽媽就給我一張解剖圖,叫我自己共振自己,結果不到10 分鐘,很快就沒那麼痛苦了。
你們知道我敲哪裡嗎?

媽媽叫我先敲脊椎兩邊,再敲橫隔膜,敲完後,我要非常用力轉身才會痛。我告訴媽媽用力轉身時肋骨的右邊最旁邊的位置會痛,媽媽叫我從髂腰肌往上敲到斜角肌,來回敲,我一共敲了8次,就都不會痛了。



這是小朋友的日記
徵求同意後刊登

【簡易分子共振】腳踝扭傷

晚上10點多,小兒子坐在我的桌腳下許久,我問他:坐在那裏幹甚麼?
他說他的左腳踝受傷了。很痛,而且輕輕敲地板時也會痛。
 
我問:什麼時候發生的事?
他說:早上到學校時發生的。
 
我有點氣,居然拖到晚上我下班後才說。
我找出一張左腳的解剖圖,共振腳踝周圍肌群,因為他說用腳輕敲地板時也會痛,所以足底肌群也不能放過。
共振約10分鐘左右,他感覺好了一半,我要他先去睡,因為他體內的分子還會持續共振修復組織。
 
隔天一早,我問他:腳還會痛嗎?
他說:完全好了。


 
本文作者:胡友寧
辰光理療中心負責人
中華形意結構推拿研究會教育執行長

【不可思議分子共振健康法】書後記

沒有任何一套單一的醫療方式可以完全醫治發生在人類身上的所有疾病,也沒有任何一套單一的養生療法可以提供人體全方位的保健,分子共振療法絕對不是萬能的,但是它值得被研究。

我們知道宇宙間有許多奇特的力量存在,人類運用智慧不斷地找尋他們,發現他們,更利用他們謀求人類的福祉。我所研究的分子共振的原理,不僅可以運用於輔助醫療行為,可以運用在儀器、設備的研發,還可以運用在基因工程的初期測試,減少失敗……等。

我認為分子共振應該被廣泛研究,並被推廣到醫療資源貧乏的地區,也應該被廣大的群眾瞭解、學習,不但可以自救,還能救人,以期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和社會成本。

我們對宇宙間奇特的力量所知甚少,而且依據全球人口總數計算,真正能夠受惠於已知力量的人數微乎其微,分子共振能讓每一個懂得拿工具的人受惠,並且協助無法活動的人、稚齡孩童……等,它不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才能學習,只要聽過我的解說或擁有這本書,立即可以親自驗證。

我期望能有更多更多的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醫療的、電機工程的、農業的……等方面之研究人員願意透過他們的專業來認識它、瞭解它、研究它,分子共振還有許多範疇需要研究驗證,也許它能為罕見疾病打開另一扇窗,也許它能為慢性疾病找到根本解決的辦法,也許它能讓病痛纏身之人活得更愉快而有尊嚴。

總之,讓我們做做看。


本文作者:胡友寧


百潮綠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MTS分子轉錄共振系統發明人
中華形意結構研究會教育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