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將人體的分子轉錄到骨架模型上,必須要有橋梁,類似連接線,那麼人體分子轉錄的連接線是什麼?
啟動轉錄的開關是什麼?
你知道錄音機為何可以錄音?
錄影機如何錄下影像?
電話如何傳輸聲音?
電腦網路如何讓世界大到沒有距離?
其實就像分析人體解剖學一樣,由組織到單一器官,再細分到最後,發現還是原子、分子在主導一切。科學技術將化學語言電訊化、數位化後,再轉錄至儲存媒介裡,而不論是透過聲波傳導、空氣傳導、光的折射反射……等,最基礎的起點都是源於數以千萬次無限不可數的原子撞擊活動。
你或許又要問:「你說的這些道理我都懂,但是沒有電源也沒有連接線,人類的分子要如何轉錄至人體模具上呢?」
是的,人體分子轉錄和儀器設備轉錄最大的差異性就是人體分子在轉錄時不需使用任何可攜帶或不可攜帶式的電源,當然也沒有充電的必要。那麼,究竟是透過什麼方式轉錄呢?
基本上分子共振就是一種隔空操作的手法,因此在模具和人體之間是不會有連接線的。轉錄的模式是透過看不見卻存在著的原子活動,常用的有下列五種:
1.聲波
2.病人活動時體表發出的電訊
3.病人接觸模具,透過輕拍或吹氣
4.由操作者心電控制
5.由操作者引流。
(1)聲波轉錄
大家都知道音樂史上享譽盛名的鋼琴家貝多芬,在他耳聾後完成傳世鉅作〈生命交響曲〉,但是你知道他在耳聾後是如何用一根棒子來聽鋼琴演奏嗎?
他打開鋼琴上蓋,把棒子的一端觸在鋼琴上,另一端咬在牙齒中間。琴鍵發聲時的震動傳到棒上,再由齒骨傳到內耳,這種傳導方式叫做「骨導」。
有一些聾者,雖耳膜已破損,但內部聽覺器官還完好,也能隨音樂節拍跳舞,就是因為音樂的振動經過地板和他的骨骼傳到聽覺器官的緣故。
在人類的社會裡,當聲波發出時,被有生命的受體接收並做出反應,才具有特殊意義,因此忽略了聲波可到達的範圍之內,所有物件皆會被包覆在聲波的原子網裡,因此在治療時,操作者只需透過和患者聊天的方式,就能源源不絕地採集患者身上的分子。
更多精彩的內容請看:不可思議-分子共振健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