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8/19

標靶軟體可以成為醫師的最佳診斷開藥學習工具

  中醫師看診通常在望聞問切後開藥,病人將藥帶回家吃,一星期後再回診。這是一般的醫療模式。如果病人吃藥後症狀改善了,也許不用再吃,或再吃一兩個星期就可以恢復健康。但是,醫師也會遭遇一種情形,病人回診時抱怨病情沒改善,或者變得更糟,這時醫師會再改處方讓病人回家再試試看。如果一星期後病人症狀改善,表示藥開對了,如果沒改善,就再開一星期的藥試試看。
  這種模式經常發生,對醫生而言,他們必須找出病人的問題,用對處方,但這件事情的背後所隱藏的問題是龐大醫療資源的浪費,病人的身體和時間金錢的浪費。如果醫師懂得使用標靶軟體,將病人的聲音輸入電腦,點選準備開給病人的處方藥,2-3分鐘後看病人的反應,例如由病人告知身體感覺,再把一次脈看看脈象的變化,如果病人沒改善,表示處方有誤,必須再改方或加減方。除了藥材之外,也可以運用內臟解剖圖,鎖定懷疑有問題的器官共振,如果病人症狀好轉,表示自己的判斷正確,更能確認用藥的方向。
  至於如何利用標靶來學習呢?中醫師都會把脈,但是把的正不正確精不精又是另一回事,因此最好有輔助工具,有些中醫師會氣功,能用氣功開藥,不過問題還是繞回原點,氣功實力精不精,既然是氣功,醫師當下的身心狀況如何,也會影響到判斷的準確性,因此不論醫師會不會氣功,標靶軟體都能成為最佳輔助學習的工具。例如:病人肚子痛來看診,醫師把到病人的脈是右手有膽點出現,此時應該要開【大附辛】,但是又把到左手出現滑脈,應該要用【小承氣】,當醫師猶豫而無法做判斷時,就可以使用標靶軟體,如果共振大附辛,病人肚子痛改善了,表示應該用大附辛而不是小承氣。那麼病人就不用錯吃一星期的小承氣方,還要痛一個星期。而醫師可以立即研究脈象的細微差異,當統計數據累積越多時,醫師不僅可以明確判斷脈相,還可以釐清兩者間的差異,聰慧技精者更能找出前人脈學未發展出的理論。不論是自學或教學,標靶軟體絕對是最佳輔助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