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轉錄共振法義診活動
時間:2012年12月30日
上午9:00~下午5:00
地點:台中市西屯區永福路26號 - 福雅里活動中心 (世斌公園內)
主辦單位:中華太元懿德協會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12/12/13
關於分子轉錄共振法提問回答(一)
關於分子轉錄共振法提問回答(一)
分子轉錄共振法的數學算式怎麼表示?
分子轉錄共振法的能量夠大嗎?
我參加昆山國際發明展期間,有幾位發明家向我提及以上兩個問題,我想這也許也是多人想問的問題,只是沒問,或者不知道怎麼問?
我當時僅是對提問的發明家說:「我在萬有引力和量子物理的理論基礎上研究出這套操作手法,目前只有理論、方法,還沒有計算程式,如果您有興趣研究,不妨試著算算看,我認為人體是個混沌系統,不是單純質量就能解決的。
事實上,我必須承認,以我的程度,我算不出來,算得出來的人,還在數年之後,也許更久。
我們來複習一下萬有引力的算式被提出的經過:
G是萬有引力的常數,(G的數值大小,來自於兩個質量1公斤的物體,在相距1公尺時的引力,也就是0.0000000000667牛頓。即G=6.67×10-11N-m2/kg2
G值首次被量度出來,是在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後的150年,由英國物理學家兼化學家卡文迪西(Henry
Cavendish, 1731-1810)精算出來的。他利用非常精密的扭秤量出鉛塊之間的力而得到G值。
在他之後,德國物理學家馮喬利(Philipp J. von Jolly, 1809-1884)用了更簡單的方法。他把一個裝滿了水銀的球狀燒瓶,掛在天平的一端,將這個天秤調整到平衡後,再把一個6噸重的鉛球滾到燒瓶下方,這個燒瓶便被稍稍地往下拉。將天平再次調整到平衡後所需增加的砝碼即是鉛球與水銀燒瓶之間的重力。
如圖:
對多數人而言只要會背公式會套用就好,不過,大家是否注意到這三個人活躍的年代各相距多遠?我進化了理論,並且和量子物理,基因轉殖理論相結合,我沒有數學計算式,我非常希望將來也能有科學家幫我算出來。但是人的質量可以比做一個裝滿水銀的燒瓶,人體內系統的運轉、心思的活動該如何換算呢?分子載體和生物優質性是多樣貌的,隨著四季更迭和環境變遷以及基因變異的變數,都必須考量,這就不是單純將它比成鉛球那麼簡單了。
至於第二個問題,「分子轉錄共振法的能量夠大嗎?」我想這和第一個問題有些類似,因為有計算式就能知道能量究竟有多少,足不足以啟動人體的療癒力量?或者超越人體機制的療癒力量?我一樣利用G的值來回答這個問題。由G=0.0000000000667牛頓,就能明瞭它非常非常地小,事實上它是目前自然界已知四種基本的力中最小的一個(另外三種,分別是電磁力,和二種核力)。因此,你和身旁的人的引力雖然小到無法察覺,但它還是存在。
有個有趣的問題,你能感覺到自己的體重嗎?它是你和地球之間的引力,我們在高山上量體重和平地上量體重,結果高山上會輕一點,那是因為你與地心的距離變遠了,但是,不論你距離多遠,或是你的身邊有多麼重大的質量物體,地球對你的引力永遠不會變成零。每一個物體都會受到重力作用,這就是「萬有」。1933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狄拉克就說過『在你從地球上摘下一朵花的同時,你也移動了宇宙中最遠的星球。』移動星球的能量小麼?何況我不是摘花,我是連續不斷地敲擊、擦拭。
我希望用最基礎簡單的物理原理來回答這兩個問題,事實上,有時候我們將一件簡單的事複雜化後反而看不清它的真相。這次參展我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發明家無法理解我的理論,即使親自成功驗證還是直呼「不可思議」,而沒有發明家頭銜的人雖然也直呼「不可思議」,但卻能認同我的理論。這讓我想到今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山中伸彌博士,他因為勇於嘗試別人所想不到的見解,打破了各大權威專家的眼鏡,成功培育出萬能幹細胞。我非常希望學有專攻的研究者,拋開「權威偏見」,細細想想,山中博士的方法簡明單純,全世界各大小實驗室都能做,我所提出的分子轉錄共振法一樣簡單易懂,連小孩都會操作。
長久以來,萬有引力、量子物理和光電效應被運用在儀器的研發和製作,我將之運用在醫療方法的研究,我致力於讓它成為透過簡單學習,人人皆可輕易上手的方法,我只是走一條不同的路去體現牛頓和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理論精神,不過,我想當初他們在提出理論時應該還未料到他們的理論可以被運用為分子轉錄共振的醫療手法。
訂閱:
文章 (Atom)